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大遗址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中有着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更好地促进大遗址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薛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南部的张汪镇、官桥镇之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国故城是鲁南地区乃至国内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东周古代城池,为深入研究东夷古国史、中国建筑史、黄淮下游地区的商周考古史提供了科学翔实的考古资料。
近年来,滕州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深入挖掘阐释薛国故城的历史内涵及时代价值,不断擦亮“千年故城 薛国遗址”金名片,在乡村全面振兴大背景下赋予薛国故城全新生机活力,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路径。
古薛国是古代山东地区存续时间最长、序列最为清晰东方古国之一,它兴起于史前文化非常发达的薛河流域。古薛国自夏代立国,历经商、西周、春秋,直至战国中期被齐国所灭,前后延续长达千余年,涌现出了“造车鼻祖”奚仲、贤相仲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等一大批载入史册的著名历史人物。薛国故城是周代古薛国的都城,始建于周代,废弃于魏晋之后。根据已有考古发掘成果,薛国故城现存地上一大城和地下两小城。大城为今地面所见到的城圈,始建于战国中期,周长10615米,总面积约6.8平方千米。大城东南角地下发现一座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小城,始建年代为春秋早期。该小城内还有一座小城,始建年代为西周早期。2011年,薛国故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二五”时期六大遗址片区的“曲阜片区”,并跻身国家重点支持的150处大遗址名单。2021年,薛国故城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项目。
强化组织领导,为保护利用夯实基础保障。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制度基石。薛国故城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滕州各有关部门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一盘棋意识,加强配合,统筹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自2010年滕州市启动薛国故城保护管理工作以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切入点组织开展薛国故城保护利用专题调研,多次在人大议案、政协提案中提出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强的建议和对策。2013年,滕州市专门设立了薛国故城前掌大遗址保护管理所,每年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用于管理所日常运转和巡查看护。2023年以来,将薛国故城城墙抢救性保护二期等重点文旅项目纳入市委跟踪调度重点任务,实行清单化、责任化管理。各级领导、相关部门深入一线实地督查指导,及时研究解决现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为全力推进公园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24年至2025年,滕州市政协连续两年围绕“千年故城 薛国遗址”精心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协商活动,积极为建设薛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言献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打造集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的重点建议。
坚持项目带动,为保护利用培育强劲引擎。将文物项目作为推动大遗址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滕州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向上对接沟通,为薛国故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争取薛国故城保护专项资金,科学编制规划方案,组织实施重点工程。2011年,滕州市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编制了《薛国故城文物保护规划》,根据遗址本体与环境整体保护的需要,合理确定了规划范围,明确了保护目标。2013年以来,滕州市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专业机构分别编制了《薛国故城城墙抢救性保护一期工程设计方案》《薛国故城城墙抢救性保护二期工程设计方案》《薛国故城安防工程设计方案》等方案文本,为工程落地实施绘制了详细的施工图。坚持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组织实施了薛国故城城墙抢救性保护一期、二期工程,有效改善了薛国故城本体状况,优化提升了周边环境风貌,营造了良好的历史氛围。薛国故城安防工程通过适度设置的视频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撑起了文物“保护伞”,筑起了文物“防火墙”,大大遏制了遗址盗掘违法行为的发生。目前,薛国故城东北角城墙本体保护项目正在深化设计项目方案。待东北角城墙本体保护项目全面施工后,整个薛国故城城墙将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城墙。
聚力考古研究,为保护利用提供核心支撑。大遗址考古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扎实开展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的科学依据。滕州坚持考古先行,持续系统开展薛国故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确定遗址概况,评估保存现状,认定遗址价值。20世纪20至40年代,随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端兴起,海岱地区的薛国故城逐渐开始被考古学者重新审视和重点关注。20世纪40年代初期,日本著名考古学者关野雄首先对薛国故城进行了实地考察,开展了初步测绘和考古研究。多年来,薛国故城考古工作一直未曾间断。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对薛国故城进行调查,初步了解了城址的规模、城墙的范围和走向。在城内皇殿岗村东部发现一处汉代冶铁遗址。1984—1987年、1993—1994年以及200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滕州市博物馆,对薛国故城进行了一系列钻探和发掘工作,初步查明了城内地下遗迹和遗存分布状况。2010年3月和2011年3月,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对薛河流域中下游古文化遗址开展系统田野考古调查,期间对薛国故城进行了实地踏查。2024年,《滕州市薛国故城和前掌大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2025—2027年)》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今年年初,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启动实施了薛国故城全面系统性考古调查勘探项目,为建设保护展示工程和考古遗址公园提供科学依据,绘制“考古一张图”。
注重阐释传播,为保护利用注入活力源泉。深入挖掘、广泛传播大遗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创新展示利用方式,是让大遗址“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滕州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薛国故城活化利用模式,努力让遗址焕发新生、创造价值、赋能发展。
一是以薛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抓手,规划实施薛国故城保护展示、薛国故城东北角城墙本体保护、薛河流域中小型古遗址环境整治和标识展示试点等多个文物项目,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整体提升薛国故城保护利用水平。
二是以公共文化服务为目标,布局建设主题乡村博物馆。张汪镇杨楼村古薛文化馆建成开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薛国故城重大考古发掘成果、重大历史事件、成语典故起源等。规划建设薛国故城考古博物馆,力求为观众呈现一幅生动立体、可观可感的古薛国画卷。
三是以文物主题游径为亮点,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滕州围绕打造“一城一园一山一水”文旅发展新格局,策划推出南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域旅游精品线路,让人们在旅游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坚持“一村一策”精准指导,选取薛国故城保护范围内的杨楼村、皇殿岗村、孟仓村等重点村庄植入古薛历史文化元素,打造了集主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创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街区。特别是薛国故城宫殿基址所在地——皇殿岗村,依托张汪镇“古薛枫韵”衔接推进区建设项目,深度挖掘古薛历史名人等厚重文化资源,通过“抱团发展”唤醒“沉睡文明”,逐步构建“三街九景”新格局。
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大遗址在传承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文明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大遗址融入现代生活、赋能乡村振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务实举措。下一步,滕州将创新思路、持续发力,运用文化创意、科技手段多维度展现薛国故城价值内涵,持续增添遗址公园社会吸引力,让千年遗址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