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北四省(区)是中华文明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悠长、文物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四省(区)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默默耕耘,铸就了让文博人引以为傲的“莫高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扎根陇原、无私奉献。
为加强新时代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选拔文物领域高技能人才,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总工会于5月21日至23日在兰州举办甘肃省第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竞赛既是一场技艺的比拼,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交流的盛会。竞赛设木作文物修复、泥瓦作文物修复、陶瓷文物修复、金属文物修复、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和考古勘探等竞赛项目,分理论考核、实操竞赛两部分,理论考核采用计算机答题方式进行,实操竞赛由参赛选手抽签选定工位,在规定考核时间内完成相应实际操作。竞赛旨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锻造一批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文物保护修复与考古技能人才队伍,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确保竞赛顺利实施
高度重视,有力推进。主办单位高度重视,将此次竞赛作为推动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检验和提升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举措。成立了以主办单位主要领导挂帅的竞赛组委会、竞赛执委会以及下设的综合协调组、宣传材料组、赛务赛事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障组(含医务组)等5个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多次召开协调推进会议研究部署,审定竞赛方案、技术文件及各项规程,推动筹备进度,确保竞赛组织工作科学、规范、有序。
方案严谨,标准先行。组委会深入研究国家文物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甘肃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实际需求,精心制定了《甘肃省第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方案》和竞赛规则。竞赛项目设置突出实践导向,既对标国赛又保留传承甘肃省优势项目,共设木作、泥瓦作、壁画文物修复等7个技能项目。评判标准严格对标行业规范,注重操作竞赛流程的规范性、技术处理的科学性以及修复成果的真实性、可辨识性。
保障完备,服务到位。奖励政策方面,甘肃省人社厅、甘肃省总工会给予了大力支持,各赛项获金牌且符合条件的选手由省人社厅核准可评定为“甘肃省技术能手”,获银牌、铜牌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按规定可向省总工会申报“甘肃省技术标兵”。经费、人员力量方面,敦煌研究院等承办单位提供了支持保障。场地设施方面,选定具备专业条件的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东乡林家遗址考古工地作为赛场,按照各赛项要求高标准配置了工作台、专业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及安全防护设施。在技术保障方面,组建了由36名省内外知名文物专家、资深修复师组成的裁判团队,统一执裁尺度,确保公平公正。后勤保障组周密安排参赛人员食宿交通,制定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配备专业安保力量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全程保障竞赛安全、平稳进行。
广泛动员 积极参与 展现行业精湛技艺
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竞赛得到了全省积极响应。省直各文博单位,各市(州)文物行政部门,相关企业、高校、职业院校精心组织选拔,共推荐71名选手参赛。其中,学生选手11名,占15.5%;35岁以下选手37名,占52.1%,年龄最大58岁,最小为17岁;女性选手33名,占46.5%;少数民族选手2名,占2.8%。体现了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技艺精湛,竞争激烈。竞赛现场紧张有序,选手们沉着冷静,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实操技能,在各自的赛项中展开激烈角逐。文物修复选手运用传统工艺与传统工具进行清洗、加固、补配、作色等工序,竞赛中体现出对文物最小干预和最大信息保留原则的深刻理解;考古勘探选手精准辨识土样、规范操作探铲、科学记录数据。整个竞赛过程充分展现了甘肃文物工作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风采。
公平公正,权威评判。裁判团队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执行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全过程、多维度对选手的理论知识、操作规范、工艺流程、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评判。组委会设立仲裁委员会,全程监督竞赛过程,及时处理相关申诉,确保竞赛结果经得起检验。总裁判长和各组裁判长在竞赛闭幕式上逐一进行专业点评,总结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真正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的预期成效。
成果丰硕 影响深远 竞赛取得显著成效
发掘人才,树立标杆。经过激烈比拼,最终评选出21名个人获奖者(每个赛项设金奖、银奖、铜奖各1名)、16名优胜奖获得者、1名优秀指导教师、5个优秀组织单位奖以及12名优秀工作者。一批技艺精湛、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省文物行业的标杆和榜样。竞赛后将按政策规定组织符合条件获奖选手申报“甘肃省技术能手”和“甘肃省技术标兵”等荣誉,不断提升文物修复和考古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
锤炼队伍,提升技能。竞赛为全省文物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学习平台。通过赛前培训、赛中切磋、赛后总结,选手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效检验了自身技能水平,明确了提升改进方向。主办、承办单位通过举办竞赛积累了办竞赛经验。竞赛带动了全省文博系统掀起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的热潮,整体提升了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弘扬精神,扩大影响。竞赛期间及赛后,本地主流媒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对竞赛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集中展示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生动诠释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同时,让社会公众对文物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竞赛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主办单位的通力协作、承办单位的精心筹备、参赛单位的组织参与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和裁判员的辛勤付出。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经验:一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主动与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对接请教,根据指导意见对竞赛工作方案和竞赛技术规则优化调整,确保了竞赛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二是注重实战能力考核,考核项目在覆盖文物修复的六大核心工种的基础上,增加了甘肃省优势项目——壁画文物修复,明确了文物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全方位报道竞赛过程,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扩大行业社会影响力。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深化机制,完善流程,培育更多优秀修复人才。
强化竞赛成果转化。系统梳理竞赛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专项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全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能水平整体提升。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以竞赛为引领、岗位练兵为基础、职业培训为支撑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建立大师工作室、传习所,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持续优化竞赛体系。根据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动态调整竞赛项目、内容、标准与规程。推动竞赛常态化、制度化。
深化宣传推广。讲好文物修复工匠故事,利用更多元的媒体平台展示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文物保护事业。
甘肃省第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是对全省文物技能人才队伍的一次大检阅、大练兵。甘肃将以此竞赛为起点,不断加强文物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
(供稿:甘肃省文物局 供图: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竞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