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菩萨堂碑记》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的石刻文物,原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城中村)菩萨堂墙壁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因历史原因,上村村委拆除了菩萨堂,《重修菩萨堂碑记》被移至该村仓库,后又被砌于老年活动中心南墙上,现被埋于原址地下。
该碑刻蕴含着独特的价值。一是科学价值,从地震记录方面来看,该碑刻完整留存了清嘉庆二十年(1815)九月二十日亥时地震的详细信息,包括震前征兆、主震强度(推测震级6.5-7.0)、余震频率(“隔一二日即一动”)以及灾后重建等内容,为地震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二是艺术价值,碑首阴线刻花卉纹样的工艺特征显著,反映了清代豫西地区民间石刻艺术的地域特点,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是文物价值,该碑曾被多次移动,至今仍基本完好。其空间位置经历了“寺庙墙壁——仓库——墙体——地下”四次变迁,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级别文保的困境。
既往针对《重修菩萨堂碑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地方志研究如《陕州志》对此次地震有简略记载;碑刻文献学方面,张玉兰在2012年的《豫西清代碑刻考释》有所涉及;文物保护技术领域,李建军于2018年论述了《中原地区露天碑刻风化机理研究》。然而现有研究存在明显局限,多学科交叉研究不足,对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策略缺乏关注。
多维价值体系的构建与解析
碑刻形制的时代特征
《重修菩萨堂碑记》碑高153厘米,宽50厘米,厚15厘米,碑文400余字,记载了菩萨堂重修时间及当时规模。其形制符合清代中期民间碑刻的规制特点。碑首的花卉纹样采用减地阴线刻技法,这种技法使得花瓣层次丰富,达五重之多。刀工细腻程度超越同期民用石刻,线条流畅,图案精美,展现不凡的雕刻技艺,反映了当时民间石刻艺术的发展水平。
地震史研究的微观样本
《重修菩萨堂碑记》碑文为地震史研究提供了精确且详细的历史资料。在时间上,明确记录地震发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九月二十日亥时”,如此精准的时间记载,为地震史研究提供了确切的时间坐标。空间方面,碑文对建筑损毁和地貌改变进行了细致描述,如“四脚落地者”“柱欹瓦掷”表现了建筑在地震中的受损状况,与现代地震工程学中砖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中的易损性特征相契合,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地震的破坏机制。碑文中描述“绕崖逾甚”则体现了地震对地貌的影响。原文“压毙百三十余口”的伤亡数据,表明了此次地震的强度和破坏力。
社会史研究的鲜活材料
碑文所记载的灾后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价值。“结草为庵”的临时安置方式,反映了传统社会在面对灾难时的应急智慧。这种就地取材、快速搭建临时住所的方法,体现了当时人们应对灾害的生存策略。“捐资重修”的记载则显示了民间自组织能力,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民间力量积极参与,通过捐资的方式推动宗教建筑的修复,这对于研究清代基层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碑文撰书者高登峰、毓文的地方文人身份,为研究清代基层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能提供了个案。他们在碑文中记录地震事件和灾后重建情况,不仅起到了信息传播的作用,还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地方文化传承和社会事务中的参与度。
保护量化评估
本体保存状况分级评估
依据《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WW/T 0063-2015)标准,建立了上村菩萨堂遗址石碑病害量化评估体系,对其表面风化、生物侵蚀、机械损伤、人为涂画等四种病害进行了面积占比测算和程度分级,有助于后续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环境风险评估矩阵
振动威胁。《重修菩萨堂碑记》周边道路交通振动值超过了石刻文物安全阈值。持续的振动会对石碑造成潜在的损害,长期作用下可能导致石碑内部结构松动、裂纹扩展,影响其稳定性和完整性,加速石碑的损坏进程。
微环境变化。石碑埋藏区域土壤pH值为8.3,高于石刻保存适宜范围(6.5-7.5)。这种不适宜的土壤酸碱度环境可能会对石碑产生腐蚀作用,导致石碑表面的矿物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逐渐破坏石碑的结构和质地,降低其耐久性和艺术价值。
温湿度波动。该石碑所处环境日温差达15℃,较大的温湿度波动对石碑表层影响显著。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石碑内部和表层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热胀冷缩,导致表层应力集中,从而加速石碑表层的剥落。这不仅影响了石碑的外观,还可能导致碑文中的文字和图案受损,降低其历史文献价值。
现存保护利用问题
《重修菩萨堂碑记》这种“封存式保护”虽暂时避免了施工破坏,但也导致碑记处于不可见、不可测的状态,切断了其历史研究与公共文化价值的联系。
一是保护措施缺失。现行的“封存式保护”无法满足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对文物“建档监测”的要求,不利于石碑的长久保存和研究利用。
二是研究价值受限。由于碑记长期处于地下,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估,其历史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地理意义难以得到充分挖掘。
三是活化利用缺失。《重修菩萨堂碑记》目前的保护状态,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展示或利用,导致其文化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传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普及与教育功能。
保护策略探讨
数字化建档与动态监测
全面普查与信息采集。利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契机,联系村委对《重修菩萨堂碑记》进行全面、系统的信息采集。采用RTK和北斗定位测试系统等数字化手段,精确记录文物原址的位置、坐标,标识点,中心点,精确测量其形状、尺寸、材质、溯源等详细信息,为科学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动态数据库。根据全国文物动态管理的要求,将《重修菩萨堂碑记》信息录入全国文物数据库,形成“全国文物一张图”,进行动态管理。数据库应包含碑记的基本信息、保护现状、历史修缮记录、病害监测数据,移交情况等内容,并定期更新。通过卫星定位和物联网技术,对碑记的位置和环境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式。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
科学迁移与专业保护
依据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和专家建议,可以将《重修菩萨堂碑记》科学移交给所在地博物馆或其他专业机构。在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内,先进的保护设备和适宜的保存环境,能够有效控制温湿度、光照等因素,减少外界环境对碑记的损害。另外专业机构对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利用高精度三维建模、多光谱分析等数字化技术,对碑记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为后续动态管理和研究保护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等原则,对碑记这样的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科学修缮,尽量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活化利用与文化传播
高精度复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重修菩萨堂碑记》进行高精度复制,复制的碑刻可以用于展示、研究和教育活动,减少对原碑的直接接触,降低损坏风险。
活化展示。《重修菩萨堂碑记》若后续移交给所在地博物馆,可设置碑刻文化展示区,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碑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碑刻记载内容的历史场景。此外,在《重修菩萨堂碑记》的原址处,可制作带有二维码的标识牌,公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获取文物的详细信息。
打造文化旅游线路。将《重修菩萨堂碑记》诸如此类的低级别文物,统一到一个展区进行保护展示,在原址处立牌标识,不影响城市建设发展。新展区向民众开放,纳入当地文化旅游线路规划,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资源相结合。
文创产品开发。以《重修菩萨堂碑记》等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为素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例如,开发以碑刻文字为元素的书法用品等。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传播文物故事,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
完善法律法规与执法监督。新修订《文物保护法》,进一步细化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明确保护责任和具体措施。例如,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明确管理责任人。利用文化执法队伍建立文物执法巡查机制,定期对《重修菩萨堂碑记》的保护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对于违法破坏文物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政策激励与资金支持。设立低级别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文物的修缮、保护、研究和活化利用。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捐赠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对捐赠者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社会参与与公众教育
社区共建与志愿者参与。在文物所在地社区成立文物保护组织,吸纳社区居民、文物保护爱好者等参与。组织定期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例如,举办文物知识讲座、文物保护主题展览等活动。招募文物保护志愿者,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可以协助文物管理部门开展日常巡查、环境清理等工作。建立公众监督和反馈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增强公众对文物保护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学校教育与研学旅行。将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校本课程,并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教材。借助课堂教学、实地参观、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在城市建设中往往被忽略,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信息正一点点被淡忘。本文以《重修菩萨堂碑记》为例,提出了碑刻复制、标识建档、科学迁移、专业保护、活化利用等措施,希望为解决小众低级别文物的保护困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重修菩萨堂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