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博物馆这个“大课堂”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博洋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肩负着重要使命。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和精彩纷呈的文化展览活动,这一优势为高校开展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场馆的志愿服务,特别是讲解导览等直接服务公众的工作,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又能带来显著的教育成效。通过参与北京公交馆、首都博物馆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工作,笔者深刻感受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双向融合的育人成效,在实践中领悟到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与发展潜力。

从馆校合作共建的角度来看,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在真实场景中感知、体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思想认知和现实体验的深度互动,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效。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单向度的课堂讲授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容易产生疏离感。而博物馆作为社会“大课堂”,通过实物展示、沉浸式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可感的生动体验。例如北京公交馆作为贴近百姓日常和社区生活的中小博物馆,通过千余件藏品展示北京公交百年故事,成为承载观众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运用在学校所学的思政理论和近代史知识,为参观者讲述北京公交从人力车、有轨电车到新能源公交的发展历程。通过这种讲述方式,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城市交通的现代化进程,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北京公交馆生动展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市民生活的时代变迁。志愿者们着力挖掘展品背后的精神价值,将“公交为民”的服务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把技术设备的迭代升级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紧密联系,让静态展品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展览,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在由衷敬佩之余,更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其文化熏陶、思想启迪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帮助观众深入理解文物内涵,引领观众走进文物背后的文化世界,通过情感交流实现文化认同。

从文化传承创新的维度看,博物馆所珍藏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及其绵延不绝的传承与发展历程。这些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特质,既是滋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厚沃土,又是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博物馆以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文物讲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大学生在文博场馆做志愿者,一方面可以满足自己对知识、美学和思想的探索需求,提升科技、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素养,有效激活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也回应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愿。如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中,新旧译本综合编纂的《大宝积经卷》生动展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演变轨迹,为研究唐代佛教传播路线、译经制度及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利鼎和邢公簋作为周代青铜重器,其铭文详细记载了分封仪式、土地赏赐等内容,是研究周代宗法制度、政治体系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这些文物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挖掘和研究文物背后的哲学思想、文化价值、审美精神、道德理念等,通过文物展示呈现古今文脉,让观者“一眼千年”。年轻志愿者带来的创新思维和青春活力,不仅为博物馆增添了时代魅力,更让文化遗产保护和思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思政教育不仅要立足本国,还要具备国际视野。博物馆作为文明交流的窗口,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培养其开放包容的胸怀。从文明互鉴的视角来看,大学生的志愿讲解工作有助于推进中西文明交流,也能在对话中淬炼出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以首都博物馆的“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专题展为例,展览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向观众还原了不同历史时期古希腊人的日常生活。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成就,更通过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中的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异同。例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的“民本”思想有何区别?中西方的艺术表现方式各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的对比,观众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深刻认识到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这种跨文化体验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类文明多样性为世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各种文明都凝聚着智慧的结晶。不同文明在碰撞中增进理解,在交流中深化尊重,在互学互鉴中共同繁荣,这一进程不仅推动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更为文明对话注入了持久动力,夯实了各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向世界贡献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树一帜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正如一位志愿者在总结中写道:“通过向观众讲解希腊文明,我将世界上古史知识学以致用。在这一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文明互学互鉴才是人类进步的正确道路。”

以上实践都表明,在博物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第一,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培养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提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把思政课搬向广阔的社会天地中,为学生提供观察社会、感知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不仅能促进知识学习,更有助于能力锻炼和境界提升,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思政教育是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以广博精深的文化资源不断浸润青年学生,必会获得持久的启迪和丰厚的滋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一位参与北京公交馆志愿服务的同学表示:“当看到小朋友们因我的讲解而对城市发展产生兴趣时,我感受到了服务他人的快乐和价值。”第四,跨文化的讲解经历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观,增强文明对话能力。只有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汲取其他文明养分,才能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的。了解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明,能够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理解,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刻认识只有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才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蓬勃发展的文明成果惠及全球。

博物馆作为社会“大课堂”,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实践平台,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空间维度。通过馆校合作,思政课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学生能够在观察、思考、实践中成长。这种打破机构壁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未来,应持续深化博物馆与高校的合作机制,积极拓展“馆校共建”的创新模式,通过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思政教育实践平台,推动文化资源与高校育人体系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在博物馆这个“大课堂”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9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