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8年吴金鼎发掘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后,龙山文化即引人注目,与仰韶文化齐名,成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著名的考古学文化。近百年来,海岱地区考古工作不断深入,有关海岱地区的史前文化谱系、古代文明化进程、多学科研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各项研究工作,均取得一系列进展,从而使海岱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的重要文化区之一。与此同时,先后涌现出数代考古学人,不断奉献出优秀学术成果,谱写海岱考古的壮丽篇章。其中,何德亮先生的大作《何德亮考古文集》上下两册即是最新出版的海岱考古成果之一。该书从作者1985~2022年间撰写的100余篇学术论文中精选33篇,其内容大体由三类文章所组成。
第一类是山东新石器时代各时段考古学文化研究专论。
这一部分的文章,主要涉及对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的探讨。特别是对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根据考古发掘所获的第一手资料,分别对栖霞杨家圈、枣庄建新、滕州西公桥、兖州西吴寺、兖州六里井、济宁程子崖、潍坊前埠下等遗址的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的面貌特征、年代与分期、文化性质、地方类型,还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商品交换、彩陶艺术、打击乐器(陶鼓)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系列精彩分析,让人不禁为之叫好。
第二类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专题研究。
《何德亮考古文集》的一系列文章当中,如《大汶口—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相关问题探讨》《海岱与中原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等文章,对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同周围地区同时期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也进行梳理,从纵横关系与时空框架等多方面做了对比分析,理清了各自地区不同文化间的源流与发展脉络。再如《山东新石器时代农业初论》《山东史前玉器初探》《山东史前时期的陶塑艺术》《山东史前乐器初探》等文,对山东地区史前文化中的原始农业、自然环境、史前玉器、陶塑艺术、早期铜器、宗教祭祀、古代乐器、史前战争等进行了专题研究。特别是对原始农业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关系,家畜饲养业、各种手工业的发展,冶铜术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兴起、聚落形态的发展与递变、社会内部分层与分化、遗址群的分布、金字塔式中心聚落的产生、墓葬制度的演化等均做了系统论述。
第三类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讨论。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中外学术界迄今未能达成统一认识。通常国外学者大都把城市、青铜器和文字作为文明标志或文明三要素。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把人类社会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中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将文明归纳为国家、城市、文字和金属冶炼。
何德亮先生认为阶级的产生,就是文明时代的开端。进而昭示,社会财富占有不平等以及阶级和等级分化等均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说明已经产生植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社会组织形式,这高一级社会组织形式即是国家的诞生。如恩格斯所言,如果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已经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
何德亮先生强调,必须从生产的发展开始研究,然后再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通盘考察,同时利用考古学有关资料,从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就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进行综合判断与研究,并对当时社会历史发展演进路径与渐变过程及对古代文明起源进行全面诠释,才能揭示清楚我国古代文明起源漫长的发展进程。深入研究其各自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才能在探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何德亮先生的这些观点,是他结合中国考古学,特别是中国海岱地区的考古实践得出的真知灼见,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当然,何德亮先生在海岱考古研究中取得的成绩,还远不止考古文集中所提及者,如果再把何德亮先生撰写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一起拿来阅读,定会取得更为全面的认识。不过这部《何德亮考古文集》,已大体上能够代表何德亮先生关于山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所识所想。这部著作,特别辟有“论著索引”,便于读者查阅论著。需要说明的是何德亮先生不仅主编或合编了九部大型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其中如《兖州西吴寺》《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兖州六里井》《昌邑辛置——2010~2013年墓葬发掘报告》等,做到了田野发掘和室内整理的双丰收。此外,何德亮先生长期担任《海岱考古》辑刊主编或执行主编,为及时刊发海岱地区的考古成果,作出默默无闻的贡献。
总之,《何德亮考古文集》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好书,特此向学术界积极推荐。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何德亮考古文集》
作者:何德亮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