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科学及科学体系传入中国,科学所建立起的规范深刻影响着学术界。自然科学更强调范式,不仅是研究的步骤,还在科研成果产出层面有突出特征。实验报告、数据、摘要、结论,每一个经过大学教育的人都被这种格式所“驯化”着。科学成为一种模式,一种形式,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像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课本,一二三四,我们早已熟悉这种叙事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基本是单向的,最多在每一章的最后附上问答题,以这种形式形成互动机制,还鲜有以对话形式编著的讲理论的书。
而一谈到理论,这个词在现在的中文世界里就往往意味着好像要被“束之高阁”,离我们的距离很远,它是晦涩的,难懂的,它需要联系实际,那就更别说考古学理论了。对于从事考古学专业学习与研究的人群而言,考古学理论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考古学最接近历史学科,自考古学成为一级学科寻求独立,自然就存在二级学科的设置。有意思的是,考古学的二级学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可现实是,学科内部有多少人是从事理论研究的?谁又会以我是理论研究者自居?
可以肯定的是考古学需要理论,我们都不会否认理论的重要性,进而想知道都有哪些理论,又如何理解与运用呢。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考古何以可能:考古学理论的对话》就是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显然作者在内容铺陈上做了用心安排。
第一讲首谈什么是考古学理论作为引导,更多是抛出问题,什么是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是科学吗?接着第二、三讲关于文化历史考古学,某种意义上它标志着考古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拥有自身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国考古学最早接触并运用最为广泛的研究范式。之后第四讲则将“什么是考古材料”单独讨论,这并不是说文化历史考古学范式下没有这个前提,而是接下来发展出的过程与后过程考古学都是对什么是考古材料这一看似不需要再讨论的内容进行了截然不同的思考。过程考古学强调考古材料的形成过程,强调文化是超肌体的适应方式,与文化历史考古学的“文化”不在一个层面,从而确立了过程考古学的范式。同样第五讲的后过程考古学也一样,它所指的文化又是更为抽象的,赋予意义的,且具有“反身”性质的(详见书中内容及作者《考古学的文化观》)。在历数前面的三大范式后,第七讲“创造属于自己的阐释”,则是作者站在中国考古学本位的思考。之后的第八讲能动性、第九讲景观、第十讲物质性、第十一讲进化论、第十二讲马克思主义等都是当代考古学的所谓八大范式(详见作者《当代西方考古学研究范式述评》),以上的内容作者或多或少地系统介绍过,或有亲身实践性的研究,本书通俗易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是对那些学术论文的最好注解,与之结合着阅读能够达到“既知晓又理解”的效果。书中把考古学所处当代社会的现实关联放在了最后几讲。第十三讲古典历史考古学,包括现代考古学形成前的西方的古物学以及中国的金石学。这部分内容按照学科发展历程本该在文化历史考古学范式出现之前来介绍,显然作者打乱了顺序,将之落在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使命上,旨在重新评估金石学及其意义,在“追三代之遗风”之外讨论“物以载道”的问题,力图“寻找中国的古典考古”。第十四讲社会考古中讨论的身份、性别等新兴话题,与现实关联很强,可以看到强烈的“内史”和“外史”倾向,即学科内部演进逻辑与社会外部思潮的互动关系。第十五讲聚焦于时代精神作为总结,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中国考古学如何实现范式变迁?这是作者和读者在新时代都该思考的问题。
然而,如果仅就如此,恐怕还不足以发挥考古学理论的可能性,本书的目的还在于以文字为媒介与公众展开对话。对非考古学专业人士而言,我相信作者是在试图寻求一种突破,不但想让学科内部的人去读,也希望对此感兴趣的人群能够去了解考古学理论,甚至是从中受到启发。试想,如果考古从业者认为我们的学科无比深奥,社会大众不需要知晓,也无法读懂的话,考古学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即使是更为抽象的自然科学理论也并不是没有“对话”的可能,有大量的科幻小说、影视剧拉近了高深理论和公众的距离,如《黑客帝国》《星际穿越》。科学界一直在谋求将研究放置于当下和日常,如环球科学公众号每日推送的有趣题目,“你脑袋上的旋,隐藏着核聚变的奥秘”(2025年6月3日)。互联网打破了我们认知的界限,某种程度上看更像是平权对话,各个学科的知识生产成为可能。考古学自然也不例外,对于学科内部而言,理论是一个学科的根基,理论的突破可以推动学科向前发展,对于学科外部的社会来讲,考古学理论可以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是一种思想,是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钥匙”。
所以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写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可以是双向的,任何学科不再只是停留在自说自话的所谓“信息茧房”中,B站、小红书,甚至是抖音等网络媒体架起了包括考古学在内一切“显学”的沟通桥梁,让考古学“活起来”。就像是博物馆内的藏品,它静静地躺在展柜中等待着人们的参观,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参观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而策展人与观众的互动机制是我们文博事业不断满足当代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动力。自媒体的崛起提供的对话平台在虚拟空间形成了某种反馈机制,即便是艰深的学术问题也总有人在讨论、在阐释,当然既包括专业人士,也包括人民大众。确实,我们要走出学术写作的“象牙塔”,让考古学理论与社会大众拉近距离,形成奇妙的联动,这也是符合互联网的时代精神的。这就需要我们提供知识生产的公共产品,才能消除学科外部,尤其是社会公众对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挖墓的“误解”。通过阅读这本书,非专业的读者多多少少会扭转对考古学的看法,原来考古学这么需要理论,需要这么多理论啊。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考古何以可能:考古学理论的对话》
作者:陈胜前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