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历经多次修订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中国文物保护法治建设领域的里程碑。2025年,也是我从吉林大学环境化学专业毕业,进入考古系从事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第30个年头。值此之际,我对自己多年来陆续发表的教学、科研和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整理,以《大保护:文物科技与人文的交互对话》为名结集出版。
从吉林大学环境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留校,进入考古系文物陈列室(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前身)工作,到师从林沄先生攻读古文字方向硕士,再到跟随北大吴小红先生攻读科技考古方向博士,构建了我文理贯通的知识背景。文物保护是典型的文理工交叉渗透的边缘学科,其研究特点也带有复合性及综合性,许多工作都是通过多领域合作共同攻坚克难,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一点从本书的布局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文物科技与探秘,包含两章内容,第一章为检测技术前沿与创新,第二章为材料分析与工艺解密。下篇文物保护与阐释,也包含两章内容,第三章为文物保护修复方法论,第四章为文物考释与历史重构。
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里面最强调实物证据及多学科合作的交叉学科之一,其学术传统注重资料整理、时空观察、区系类型、谱系分析、文字训诂、历史传承……而理科思维会更强调检测分析、逻辑推理、数据证明、开门见山……回顾我这些年取得的成果,大致涉及五个方面。一是与文物管理、保护工作相关;二是与古文字、古玺印研究整理相关;三是与黑曜岩研究相关;四是与科技考古、文物检测分析相关;五是与文博教学实践相关。
今年春节期间,中山大学的郑君雷教授告诉我,他之前向我咨询的“晋鲜卑率善目长”马钮铜印的相关情况,在他的论文《汉晋考古学材料中牧团组织的识别》中,被作为“职官印章”的重要证据使用。他说,这篇论文已在今年的《考古》杂志第1期上发表,非常感谢我的支持。这既让我意外,也让我高兴,没想到20多年前我在硕士论文中的推断,居然还能对今天的学术研究有所帮助,这既是对我的激励,也是对我坚持多学科研究的肯定。
对文物的研究和阐释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严谨客观、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和探究,才能充分挖掘文物的价值,并根据其价值确定文物的级别,再根据级别制订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教学中,我一直强调“大保护”及“全程保护”的理念,这也是《大保护:文物科技与人文的交互对话》书名的由来。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品类繁多,病害现象极为复杂,因此,一名优秀的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材料性质及文物劣变机理,从而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而一项大型保护课题和工程通常需要多学科、多领域人员的共同合作,同样需要文科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文物价值,共同践行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大保护:文物科技与人文的交互对话》
作者:刘爽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