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样式雷”:200年皇家建筑密码的今时重光
——《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发布侧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白鸿叶

6月27日,国家图书馆在故宫博物院发布《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首次系统公开了377件涉及故宫古建筑的“样式雷”图档,这些图档详细记录了清代紫禁城建筑的营建活动,为研究清代宫殿建筑和北京城市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些承载着清代皇家建筑密码的图纸与烫样,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活档案”,更串联起一个延续八代、横跨两百多年的建筑世家——“样式雷”的传奇。

存世:散落在世界的“皇家建筑词典”

样式雷是对主持清代皇家建筑工程建筑世家雷氏家族的誉称,“样式雷”图档,是清代宫廷“样式房”为皇家建筑设计绘制的图纸、烫样及文字档案的总称。全球现存的“样式雷”图档数量约为2万件,这些图档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也构成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星图”。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了1.5万件,占据了全球存世量的四分之三,是世界上收藏样式雷图档最多的机构。紧随其后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了2300余件,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了1000件。此外,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要为雷氏族谱)、首都博物馆(主要是8件样式房掌案及其夫人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300余件)、北京大学(几十件)、中国人民大学(64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也各自珍藏了部分样式雷图档。这些图档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和结构,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代人的建筑哲学和建筑思想,是了解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行业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亦散落着一些珍贵收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有300余件,美国康奈尔大学东方图书馆则保存有2件,而法国巴黎吉美东方艺术博物馆亦藏有1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样式雷”图档偶现拍场:2017年保利拍卖4件,2019年嘉德、匡时分别拍出5件与7件,虽最终归属未明,却印证了其市场热度。然而,无论流失多少,国家图书馆作为“核心藏地”的地位始终坚不可摧。

与平面图纸相比,“样式雷”的立体模型“烫样”更为珍稀。这种以纸板、秸秆等材料制成的建筑微缩模型,被称为“烫样”,是清代样式雷家族的独门技艺,目前全球仅存89件。其中,故宫博物院收藏了82件,清华大学和国家博物馆各收藏1件,德国汉堡民族学博物馆收藏了4件,而民间藏家田家青先生则收藏了1件“木兰艭”烫样。

技艺:从“五行八作之首”到“图文模一体”的皇家工程密码

样式房在清代被称为“五行八作之首”,其工作流程严格遵循“上奉旨意,下遵堂司谕”的规矩。据图档中文字记载,样式房的工作需“绘图烫样,按法立制”,从选址勘测直至施工装修,每一步骤都被详尽记录,构建了一个包含“图样、做法册及烫样”在内的三维记录系统:图样分平样(平面图)、立样(立面图)、细样(细节图),用于表现建筑布局与结构;做法册等文字档案,记录施工工艺、材料清单、工匠分工等细节;烫样作为一种立体模型,能够直观地展现建筑的轮廓与群体布局,从而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误差。

这些图档所涵盖的建筑类型几乎包括了清代皇家工程的所有核心建筑,例如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园林(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北海等)、坛庙(北京九坛八庙)、陵寝(清东陵、清西陵)、王府(恭王府、履亲王府、礼王府等)、行宫(避暑山庄、万寿寺行宫、团河行宫等)等。地域上,以北京为中心,延伸至天津、承德、遵化、易县、沈阳乃至五台山;时间跨度则从乾隆至民国初年,尤以道光、同治、光绪时期为盛。图档的类型相对应施工流程,有选址勘测的图纸、地盘图,有设计的草稿图,叫糙样,在草稿的基础上画成准样、准底样,做完以后要给皇帝进呈样,用图纸来说明施工的进程,比如现做活计图、已做活计图,各类装修图也是样式雷图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八代“样式雷”的家国春秋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雷氏家族共有八代人供职于清廷样式房,多人担任样式房一把手,名为“掌案”。样式雷家族的命运是清朝运势的缩影,八代十几人演绎了两百多年的家国春秋。“样式雷”家族的历史,是一部与清王朝命运同频的传奇。八代人薪火相传,亲历了康乾盛世的辉煌建筑,也目睹了晚清国势的日渐衰微。

第一代雷发达:祖籍江西永修,其祖辈为躲避明末战乱,迁居南京,清初“以艺应募”入京,开启了家族与皇家工程的羁绊。

第二代雷金玉,作为雷氏家族首位样式房掌案,为家族赢得了显赫地位。

第三代雷声澂,幼失怙恃,因母张氏坚持,未随父归葬南京南下,而是留在北京,二十年后以精湛技艺重掌样式房大权。

第四代三兄弟(雷家玺、雷家瑞、雷家伟):乾嘉时期“最强阵容”,正值皇家工程高峰期,大展拳脚。

第五代雷景修:生逢道光、咸丰时期国力衰微,虽无施展舞台,却建屋收图,系统整理家族图纸,为后世留存珍贵资料。

第六代雷思起与第七代雷廷昌,同治、光绪年间并肩作战,参与重修圆明园等重大工程,荣获御赐顶戴花翎。

第八代雷献彩:随清王朝覆灭而隐没,无子嗣传承,家族传奇终章。

八代人、跨越200余年,“样式雷”凭借“敬业、专注、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新生:《故宫卷》的出版与“活起来”的文化遗产

此次发布的《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是国家图书馆“样式雷图档出版工程”的第11卷。此前,该工程已推出《圆明园卷初编》《圆明园卷续编》《颐和园卷》《香山玉泉山卷》《清西陵卷》《畅春园卷》《南苑卷》《王公府第卷》《定东陵卷》《万寿庆典卷》等10卷,累计出版图档达5100余张。

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此卷不仅是故宫建筑工程的“活档案”,更承载着三重世界文化遗产的深远价值(样式雷图档于2007年入选世界档案遗产“世界记忆名录”、故宫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于202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学术领域,图档收录了377件故宫相关资料,其中包括74件文字档案和303件图样,全面覆盖了清中后期故宫各殿从勘测到装修的全流程,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科技史及清代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在实用价值方面,它为故宫修复、北京中轴线申遗及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提供了直接参考。

卷中收录了同治皇帝大婚时进行大内装修的《从大清门到坤宁宫地盘画样》一幅,图宽60厘米、长600厘米,是目前已知的“样式雷”图档中最长的单件。其附带的文字说明、架彩和彩绸数目清单等,详细揭示了清代工程多部门协作的具体细节。在文化价值方面,作为2007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核心载体,“样式雷”图档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还深刻诠释了“八代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当代“大国工匠”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故宫卷》的编纂严格遵循“尊重原档、科学分类、客观著录”的原则,按照建筑中轴线从南至北、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编排。图样与文字档案精准对应,贴页中的修改记录与原图并列展示,生动再现了历史的现场氛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特别采用大八开单张出版形式,方便读者直观“读图”,使沉睡的文献“活”化为可研究、可利用的文化资源。

从清代宫廷的“样式房”到今天的国家图书馆,从散落全球的图档到系统出版的《故宫卷》,“样式房”的传奇从未褪色。这些图纸承载着精湛的建筑智慧与深厚的家族记忆,不仅是历史的细微注脚,更是文明的璀璨基因。透过它们,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工匠如何以笔墨勾勒、以模型塑造,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精心镌刻于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砾、每一幅图纸之上。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267472_fzh_1752249600000@@42276@@.jp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15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