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简称“文物保护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事业进入新阶段。黑龙江省博物馆(简称“龙博”)作为黑龙江重要文物收藏保护单位,自觉承担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不断深化对新法的理解和认识,多措并举推动文物保护法落实落地。
严格落实“保护第一”显成效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明确文物的定义,明晰了文物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和保护对象,并规定文物认定的主体、标准和程序。文物保护法修订的核心主旨和底层逻辑在于以文物为主题,通过法律保护,将文物认定的流程规范化、体系化。龙博坚持保护第一,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降低文物受损风险,在文物本体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数字化保护、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物本体修复方面,龙博注重文物本体修复与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化修复工艺,提高了文物修复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加强本体修复技术研究,引进先进技术,优化修复工艺;预防性保护方面,完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配置5000余件文物囊匣和储藏柜架,改造400套库房和展厅照明系统,全面提升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并在馆内建立博物馆环境监控区域中心;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龙博将60多万件藏品的纸质信息全部转换为电子信息备份,完成了52751件(套)文物信息数字化采集、700件(套)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及模型制作,完成了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北大荒版画共计1469件(套)作品的数据采集及复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作品的风貌,还原艺术精品,此外在文物库房微环境、丝织品保护、藏品数字化、纸质档案保护方面成果显著;文物修复方面,龙博旨在打造全省最高水平的修复团队和修复实验室,高度重视对先进修复理念的学习与科技保护修复技术的应用,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多年来,文物修复专家用高超的技法让越来越多的国宝重获“新生”,为本馆及省内外博物馆复制文物1000件(套),装裱字画200余幅,其中修复古旧字画15幅。
文物“活”起来,讲好龙江故事
新法鼓励文物合理利用,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与服务。龙博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通过专题展览、学术研究等方式,深入挖掘文物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针对性加强文物管理制度建设,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加强陈列展览策划,形成以历史、自然、艺术为主体的原创基本陈列格局和以独创的“每月一星”“每月一县”“寒暑假专题展”“传统节日民俗展”等为主体的临时展览体系相结合的新形式。近年来,52个线上云展览、17个“每月一县”展览、139个“每月一星”展览、225期“龙博珍藏”宣传、296期“赏文听物 ‘云’探龙博”推送,带领公众多渠道触摸龙江历史。“馆藏恐龙暨第四纪动物化石”“馆藏蝴蝶标本”“馆藏潘天寿先生书画作品”“邓散木书画艺术”等展览曾在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地区)巡展,“中国猿人与大恐龙展”“黑龙江恐龙化石与历史文物展”“黑龙的升起——中国黑龙江省历史文物展”“中国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皇家珍品展”等展览走出国门,在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展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深挖文物内涵,结合时代热点,提升文物影响力。近年来,龙博多个展览在全国及海外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陈列”“松花江的记忆——金源文化”“白山·黑水·海东青——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特展”“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等先后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奖,“黑土文明 多彩龙江——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新中国成立以来赫哲族社会发展辉煌历程”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美美与共——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服饰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荣列“2022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
三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数字化应用展示是黑龙江省博物馆将智慧博物馆建设与挖掘龙江文物价值、传播黑土文化、讲好龙江故事结合起来,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采集文物藏品的全面信息,建立文物数据库,创作多部具有独立主题的数字作品,带领公众在“云游”博物馆时感受“科技范”,针对不同观众群体需求定制个性化活动,让文物“活”起来,让公众近距离感受黑土文明的灿烂多彩。
积极构建文物保护大格局
新法内容旨在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监管、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大保护格局。龙博针对新法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开展志愿服务、文化活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一是创新社教形式,深化馆校合作,打造青少年特色研学活动品牌。不断拓展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便捷多样的服务渠道,持续扩大教育与传播的辐射力、影响力,擦亮龙博公共文化服务的金字招牌。2008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随着观众人数的增加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宣教服务工作范围和项目也进一步创新、扩展。成立黑龙江省博物馆讲解员培训中心,为全省博物馆讲解员进行专题培训;组建黑龙江省文博志愿者服务队,超过3500人报名参加龙博志愿服务工作;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班,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近年来,黑龙江省博物馆不断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标识,聚焦青少年教育这一主题,创新社教形式、深化馆校合作,挖掘馆内丰厚、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提升教育活动品质上下真功夫。“相约龙博”系列科普课开设249个课程项目,累计课时689节,2万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微型博物馆”项目是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国内首创的馆校合作新模式,作为黑龙江省博物馆阵地服务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促进龙博馆藏优质资源与学校资源相融合。5年内,宣讲团42次走进校园,宣讲348场,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队,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博物馆搭建的桥梁感受文化的温度。多名讲解员在全国、全省讲解大赛中斩获佳绩;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优秀博物馆志愿服务推介项目;“流动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案例入围“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项目。
二是充分利用博物馆平台优势,发挥教育职能。依托自身专业技术人员和馆藏资源,加强博物馆内部文物鉴定与鉴赏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为文物爱好者及文博从业人员打造“龙博鉴赏”公益讲座。自2021年10月推出至今,“龙博鉴赏”逐步由馆内职工的业务培训发展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线上直播公益讲座,总观看人数破百万。权威专家化身主播,以龙博馆藏精品文物为切入点,传授知识、分享经验,辅以图片、视频、数字化成果,以独特的视角展示文物内涵和文化魅力。此外,多渠道共同发力,创造性地以“黑龙江博物馆协同发展联盟”为载体,发挥省级大馆引领带动作用,向全省20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共享展览资源,在不断提高省内博物馆策展办展水平的同时,也将“逛展”打造成全省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优化文物知识传播服务体系。龙博常态化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工作,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文物咨询服务,普及文物收藏鉴赏知识。
通过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文物保护法,黑龙江省博物馆将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创新展览展示,提升科研水平,优化服务质量,拓展对外交流,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领文博事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黑龙江省博物馆馆长)
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
黑龙江省文物修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