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纹饰不仅承载着工艺技术和审美价值的传承,更映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观念、社会文化和审美取向。从清末至新中国初期,官窑瓷器纹饰经历了从神仙(权力象征)到劳动人民的符号嬗变。这一符号嬗变蕴含着权力与身份的重构,既是政治变革的产物,也是文化观念和技术进步的体现。
湖北省博物馆藏粉彩描金群仙图千件瓶概述
“民国早期‘怀仁堂制’款粉彩描金群仙图千件瓶研究”属湖北省博物馆馆级课题。此千件瓶(图1)为国家二级文物,高137厘米,喇叭口,束颈,溜肩,鼓腹渐下敛,圈足,砂底。图案采用描金与粉彩工艺,有胭脂红、蓝、绿、墨、黄、矾红等色调。纹饰可分为口沿、颈部、腹部、胫部四层,其中颈部和腹部为主体纹饰,瓶周身满绘三星、八仙、和合二仙、牛郎织女、刘海、麻姑、钟馗、魁星、月老等主要人物二十位,另绘孩童(福星怀抱)、进爵男童、俩持障扇仕女等辅助人物四位,共计二十四人。千件瓶身纹饰色调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之间绘有仙山、松柏、如意祥云等图案,布局有条不紊,细腻的画工和高超的造瓷工艺传达出平安吉祥之寓意。
“怀仁堂”款瓷器的历史沿革
“怀仁堂”为中南海内始建于清朝的重要历史建筑,其名称的演变贯穿晚清、民国与新中国三个时期,从皇家寝宫到现代政治殿堂,承载了从传统儒家仁政思想到社会主义人民观的转变,是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缩影。
清末民初瓷器纹饰的重构与社会心理
在民国初年,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在瓷器纹饰上得到了鲜明体现。以粉彩描金群仙图千件瓷瓶为例,其纹饰的组合和重构,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取向。在“群仙图”中,钟馗执元宝与魁星踏斗的纹饰组合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映射出民国初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民间对“文运”与“财神”的双重崇拜。钟馗作为传统的驱邪之神,执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吉祥;魁星作为文运之神点斗,寓意着科举成功和仕途顺利。两者结合,既体现了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御用符号到商业资本的转化,“怀仁堂制”款瓷器不仅体现了瓷器价值的变迁,也映射出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新中国“中南海怀仁堂”款瓷器的制作工艺与画面特征
新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研制的“中南海怀仁堂”款瓷器(图2),制作工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如机械成型、高温烧制等,使得瓷器更加规整、耐用。同时,注重釉料的研究与创新,使得釉色更加丰富、鲜艳。画面特征以朴实、健壮的工农兵为题材,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形象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展现了新中国对社会现实、人民生活的关注。
从“群仙”到“劳动人民”的符号嬗变
当我们对比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粉彩描金群仙图千件瓶与新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受命研制的“中南海怀仁堂”瓷器的纹饰体系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从神话叙事向现实主义的转型。
神话叙事向现实主义的转型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人民渴望安定与祈福,纹饰特点以神仙题材为主,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封建社会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个体叙事的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倡导现实主义,关注人民生活,纹饰特点以劳动人民题材为主,如工农兵大团结、丰收场景、工业建设等,体现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弘扬。
神仙题材的淡化与劳动人民题材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神仙图案逐渐从主流变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和点缀,神仙题材的淡化反映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意识形态的转变。瓷器图案转向表现现实生活,工人、农民、士兵等普通劳动人民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劳动人民题材的兴起体现社会身份的平等化和社会民主化的发展。
“怀仁堂”款瓷器的图案变化
清末民初“怀仁堂制”款瓷瓶纹饰以神仙题材为主,延续封建社会的传统;新中国“中南海怀仁堂”款瓷器图案更加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和社会进步,展现新中国的崭新面貌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社会权力结构与身份等级的重构
纹饰从封建贵族向劳动人民的转变,重新构建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身份,瓷器图案的变化反映这一权力结构的重构。普通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他们的形象和事迹成为瓷器图案的主要表现对象,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为中国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怀仁堂制”款粉彩描金群仙图千件瓶与“中南海怀仁堂”款瓷器纹饰体系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神话叙事向现实主义的转型。这一转型不仅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意识形态的转变,更体现了社会权力结构和身份等级的重构。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到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从个体叙事的丰富到集体主义的强调,这一符号的嬗变深刻地反映了新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和社会进步。
堂名款三重建构模型
本文突破传统鉴赏范式,提出“权力符号层、技术实践层、社会接受层”堂名款三重建构模型,有助于深入理解瓷器纹饰嬗变的多维度因素,以湖北省博物馆藏粉彩描金群仙图千件瓶为例,这一模型的应用尤为显著。
首先,在权力符号层,清末至民国时期,瓷器纹饰多以帝王、神仙为主题,反映了封建王朝的权力象征。新中国成立后,瓷器纹饰逐渐转向表现劳动人民形象,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人民地位的提升。权力符号层的变迁是理解瓷器纹饰嬗变的关键维度,从传统皇权象征到新政权意识形态表达,再到现代化重构,这一变迁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通过对怀仁堂款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把握权力符号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为理解中国视觉政治演变提供新的视角。这一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对当代国家形象建构和文化符号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其次,在技术实践层,粉彩描金群仙图千件瓶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粉彩描金等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瓷器的艺术价值,也为纹饰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技术进步使得瓷器纹饰能够更加细腻地表达主题,同时也为纹饰的嬗变提供了物质基础。从传统的粉彩工艺到现代的技术手段,瓷器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不仅提升了瓷器的品质,也为纹饰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最后,在社会接受层,劳动人民成为艺术表现的主题,标志着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认可和尊重;纹饰中的吉祥寓意得以保留,延续了传统文化。随着新政权对劳动人民的关注,社会对劳动人民形象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瓷器纹饰的设计和创作,使得劳动人民形象逐渐成为瓷器纹饰的重要主题。
综上,堂名款三重建构模型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瓷器纹饰嬗变的多维度因素,也为研究瓷器纹饰的历史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怀仁堂款瓷器纹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瓷器纹饰的嬗变是权力、技术和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论
“怀仁堂”款瓷器纹饰从“群仙”到“劳动人民”的嬗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记录了制瓷技术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成了反映社会政治更迭、权力结构重塑、文化观念演变以及身份认同转变的重要历史见证。对这一变迁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历程及其文化表征,也为近代官窑体系转型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