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博物馆藏清代遵化道教文疏雕版解析 ​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吴丽荔

明清时期,唐山遵化地区僧、道人数和寺庙的数量就多有记载。文疏起源于道教,最早只在道教使用。它是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它的功用与人之间交往的书信类似。唐山博物馆新征集入藏一块清代遵化道教祈福用文疏雕版,该雕版材质为杜梨木质,刻版尺寸长22.7厘米、宽12.2厘米、厚2.5厘米,重约900克,木质厚重,正面为文字,反面为图像,双面均为手工阳刻雕刻,因年代久远,雕版两面已有不同程度磨损和裂纹。

雕版文字解析

其正面文字呈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排列,为繁体字兼简化字,具体文字为:

大清国直隶遵化州/道士旦迎祥保安信士 奉/洪造伏为新正初一日恭逢 即日叩干/天臈之辰赐福之期乃人间迎祥之日/致整微诚香灯供仪答祀/神明祈五谷丰盛人眷均安/亿向时由今叨庇佑石疏上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是日下降一切/神祗恭望/圣慈俯垂洞鉴文疏/年 月 日

雕版上第一句文字“大清国直隶遵化州”,在明清时期,“直隶”一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地名,代表着京师周边府、州、县等地。清朝入关不久,直接成立直隶省,成为现今北京郊区县、河北、天津等地的一个统称。1928年民国政府改省名为河北省。遵化州,清初为顺天府蓟州遵化县,因“以顺天府遵化县昌瑞山,建世祖章皇帝孝陵”,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一月升为州,领丰润县。雍正四年,丰润县划入永平府。乾隆八年(1743年)七月,因在州境建乾隆陵寝,升遵化州为直隶州,析永平府之玉田、丰润2县来属。民国二年(1913年),改遵化直隶州为遵化县。从这句话能判定刻板的大体时期,是在1743年至1913年之间,其使用区域应在如今的唐山市遵化市、玉田县和丰润区范围内。

“洪造”意为洪恩。“伏为”,伏,这里是匍匐、跪着的意思,表达写字或颂念经文是非常虔诚地跪着或者趴着在念,是额头贴着地面的样子。“新正”指农历正月,“新正初一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当天。“天臈”即天腊,道家称夏历正月初一为天腊,是中国民间节日之一。“迎祥”指迎纳吉祥。

雕版后面提到了“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在中国传统道教信仰中认为玉皇大帝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道教的三界主宰玉皇大帝曾经是中国人最敬重的尊神,敬尊为“天公”(玉帝又尊号“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天地三界是天、地、人三界;十方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北、西南、东北、上方、下方十方;万灵是普天之下有生灵之物;真宰为君主帝王,那么能够统领三界神仙、世间万灵的就是玉皇大帝。

“圣慈俯垂,洞鉴文疏”,是道教祭文中用于文末的格式敬语。意思是圣明慈祥的尊神,请俯下身姿,看一看祭文。

文疏也称为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地、仙凡、阴阳之间的桥梁,是供奉神佛、敬天法祖的正式文告。

常用的疏文。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每一种法事都使用疏(表)文,因此疏(表)文的种类繁多。较常用疏(表)文主要有三大类:1.迎神请神专用疏文,比如接财神专用疏文,神佛祝寿疏文等等;2.祈福疏文,比如植福祈嗣佛七文疏,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文等等;3.超度疏文,比如荐亡生西佛七文疏、立亡魂房契(坟契)文疏等等。在此雕版文字整体来看,其内容应为遵化州本地的道士在元旦当天为信士祈求“五谷丰盛、人眷均安”,祈望玉皇大帝从这天开始庇佑,瑞福降临,并供奉香火诚心答谢。属于道教文疏中的祈福疏文。

雕版图像解析

雕版的反面竖向刻有一人物像,该人物像置于一龛中,上部左、右角有帷幔垂下,龛眉正中刻有“乐王”两字,“乐王”身着汉族文官服饰,慈眉善目,双手捧一葫芦,身前几案上摆放一三足圆鼎。“乐王”,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是在苏州城西的上贞观的40余座殿堂中有“乐王殿”,与天妃宫、玉皇殿、三清殿、龙王殿、财神殿等共处在同一道观中,表明“乐王”应是道教民间信仰的一位神仙,从名称上看,是保佑快乐、快活的神。

反面的人物也有一种可能是“药王”,因为该人物手中捧着葫芦,葫芦在我国民间主要有“福禄”的寓意,并且古代很多大夫是用葫芦来盛放药物的。药和乐繁体字只差“艹”字头,清代民间识字的人较少,有可能在刻板时把“藥王”刻为“樂王”。我国民间对药王的信仰甚为普遍,祭拜药王祈求身体健康。药王被道教奉为主要神明,药王有多位,其中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汉代的华佗,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等。

清代遵化道教文化探究

据《遵化县志》记载,早在唐代以前,遵化即有佛、道两教,从古刹禅林寺、夹山寺、栖云寺的碑记得知均建于唐代之前。明代遵化有僧、道600多名,清乾隆年间尚有300余人。清代州署设僧政、道政两司,管理教务,在封建社会,统治人民思想最严重的要算神鬼权。据《遵化史话》中一篇《遵化县乡土习俗》提到,《遵化州志》记载:清末全县境内寺、庙、观、庵遍及各地,比较有名、规模宏大的神庙就有233座,其中有玉皇庙、火神庙、龙王庙、娘娘庙等众多庙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民间宗教信仰等,村村都有五道庙,供奉山神、龙王、苗神、虫王、土地五道神位。家家户户都供奉天地、灶王、并设有祖宗牌位,菩萨龛在村户中也很普遍。到了清末民初,城乡一些寺庙改建为学堂,到1931年僧道尚有140余人。

根据上述史料的记载,也就不难得知此种道教祈福祭祀用文疏在清代是较为普遍存在的。从雕版的形式来看,应是道观在每年春节信徒祭拜之际,用此雕版大量印制传单,发放给祭拜的信士使用的。由于雕版的年月日前均空置,因此这枚雕版有可能是存放在道观内,似可供道士长期循环使用。

结语

以往博物馆在征集收藏文物时,多注重考古出土、民间流通,或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文物、藏品,对于宗教相关用品关注较少。而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各样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物、藏品、资料等都成为我们征集的对象。通过对唐山地区清代道教祈福文疏雕版的收藏,让我们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8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