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资源惠民生
——滨州市博物馆精准志愿服务直达基层 ​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孙玉涛 张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滨州与全国一些地区一样,曾面临着优质文化资源城区多、偏远乡村少的分布不均衡情况。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滨州市博物馆积极组织“文化惠民·润泽万家”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志愿服务活动。

创新驱动规范引领,高质量打造“文化惠民”志愿服务品牌

滨州市博物馆以历史为基、文化为线,联合山东航空学院、市非遗协会等专业机构,通过专家审核把关,深度挖掘滨州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系统研发主题鲜明的文化课程。在项目实施中,坚持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运作,以专人负责、专业传授提升服务品质,打造群众喜爱、社会认可的优质志愿服务品牌。同时,创新采用“超市化”“自选式”课程模式,提前半年公布社教活动内容,重点向偏远乡镇、基层群众和弱势群体倾斜,通过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下沉与普惠共享,全面推动高质量文化惠民服务落地见效。

制度护航文化惠民,构建全链条规范化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优化师资配置,非遗专家传技艺。根据活动需求,科学配置社教专员,并邀请高校教授、民俗专家、非遗传承人授课,确保课程质量兼具民俗性与趣味性。提前规避风险,安全演练护周全。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场地检查、人数管控及新课程风险评估,每场活动至少配备两名社教专员与两名志愿者协同维持秩序,并通过演练优化应急预案。稳定财力支撑,专项经费惠民生。建立长效经费机制,将志愿服务活动的场次、参与规模、物资采购、志愿者保险等支出纳入年度免费开放经费专项列支,确保可持续运作。

文物活起来群众乐起来,志愿服务活动点燃基层文化热情

2019年至今,滨州市博物馆先后将优质展览、专题文化讲座、传统技艺等优秀文化资源送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养老院、福利院等基层场所,共计260余场次,受益群众21000余人次,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行程遍布全市7个县(市)区的86个村庄社区、119所学校、35家企业、16家养老院,内容涵盖革命类展览展示、民俗类展览展示、精品展览讲解、渤海革命老区抗战事迹讲解、滨州历史文化名人讲座、鲁北地区蓝印花布民俗文化鉴赏、商周滨州盐业文化讲座、馆藏精品文物欣赏、香囊制作、仿青花瓷盘绘制、编织竹简、糖画制作、泥塑瓦当制作、活字印刷术、青铜器拓印等。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文化服务切实延伸到基层一线,把文化的温情送到百姓身边。

在优质文化资源进基层的过程中,不仅服务了群众、传承了文化,还收获了广泛好评与众多荣誉,先后荣获山东省2022年度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第五届全省博物馆十大优秀社会教育活动案例”和滨州市首届“五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滨州市博物馆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进基层的激励。

通过努力,更多基层群众得以接触、了解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滨州市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探索创新,将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引入基层,让文化之花在偏远地区绚丽绽放。

微信图片_20250714122110.jp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44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