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山丹县博物馆藏
乾隆十公主画像的历史文化解读 ​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吴多彬 宋楠 郝黎

在丝绸之路重镇甘肃山丹与京华故地北京之间,一幅幅跨越千里的清代人物画像,正诉说着历史的奇妙联结。甘肃省山丹县博物馆珍藏的《大清乾隆第十公主御容》画像,不仅承载着皇家血脉的跌宕传奇,更见证了国际友人对中华文明的守护传承,其蕴含的多重价值亟待深入挖掘。

山丹县博物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的建馆史本身便是一部动人的文化交流史。1982年,为致敬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1897—1987)对中国革命与文化事业的卓越贡献,甘肃省人民政府特建此馆。这位来自新西兰的文化使者,自1927年踏足上海,便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华夏大地。在长达60年的收藏生涯中,艾黎以其深厚的文化洞察力,系统收集了近4000年跨度的中国文物。20世纪80年代,他将3900余件珍藏悉数捐赠山丹,这个他曾多年工作生活之地。乾隆十公主像轴虽被定为一般文物,却因稀缺性与独特性成为馆藏瑰宝。

画像中的主人公固伦和孝公主,堪称清代宫廷史上的传奇人物。作为乾隆皇帝65岁所得的幺女,她因酷似帝王的容貌、刚毅果敢的性格,孝养有加的行为,深得圣宠,破格获封固伦公主并赐金顶轿。乾隆甚至发出“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的慨叹。乾隆五十四年(1789),公主下嫁宠臣和珅之子丰绅殷德。然而嘉庆四年(1799)和珅倒台后,25岁的公主遭遇人生剧变,从钟鸣鼎食的皇室贵胄,沦为拮据度日的妇人。她展现出非凡的生存智慧,主持家政十余年维持家族生计,直至道光三年(1823)以49岁辞世。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清代贵族命运的缩影,为研究皇室政治生态与女性角色提供了鲜活样本。

《大清乾隆第十公主御容》画像以154×83.5厘米的立轴纸本设色呈现,右上满汉对照题签“大清乾隆第拾公主御容”,点明身份。此类公主肖像在清代宫廷画作中极为罕见。该画像中独特的冠服形制,与乾隆朝《皇朝礼器图式》的阙载形成鲜明对照,成为破解清代公主服饰制度的关键物证。更值得关注的是,满文题签标注的“第60”编号,暗示或存在系列人物画作。这一线索或引领学界重新审视清代宫廷绘画体系,为研究皇室画像制度、艺术创作机制开辟新路径。

山丹县博物馆馆藏画像资源丰富,除《大清乾隆第十公主御容》外,还珍藏有清代肃亲王豪格御容、和硕格格定南王孔四贞画像,以及礼部尚书启秀与其四位夫人的合像、总督李卫画像等共计四组珍贵画作。这些画像题材广泛,生动展现了清代亲王贵胄、皇室宗女、朝廷重臣等不同身份人物的风貌。

从京华皇室到丝路驿站,这些画像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文化迁徙。它们既是路易・艾黎国际主义精神的物质见证,又是研究清代政治格局、文化风貌、社会生活图景的珍贵素材,更是探究宫廷艺术范式、解码女性历史地位变迁、还原清代服饰工艺细节的重要图像资料。其蕴含的文物密码正等待更多学者共同解锁。

图片1.jp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71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