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记“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效军 蔡莉

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蕴藏着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丰富资源。如何深挖馆藏文物价值,策划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相关主题展览,成为新时代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展览备受关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简称“宁夏博物馆”)积极探索馆藏文物的创新利用路径,致力于打造既能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又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的展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为了进一步展现西夏与中原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联系,宁夏博物馆联合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依托馆藏独具地方特色的西夏文物,精心策划推出主题巡展“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简称“西夏文物精品展”)。展览通过展示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西夏文物精品,彰显宋辽夏金时期西北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有力地实证了西夏在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贡献。

经过半年的紧张筹备,巡展首站于2025年4月29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拉开帷幕。五一期间,共吸引6万人次前来参观打卡,观众在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文旅消费热潮。巡展第二站将于9月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主题阐释与展览定位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频繁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宋辽夏金时期,原属中国古老民族羌族的党项族在此建立了西夏政权,境内各民族生活上交错杂居,文化上互鉴交融,进一步拓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西夏时期的各类出土文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痕迹,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素材。因此,西夏文物精品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展览主题,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叙事。

展览标题是观众获取信息的首要窗口,被誉为展览的“眼睛”。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此次展览的标题最终确定为“贺兰山下‘桃花石’”。这一标题蕴含两层含义:首先,“贺兰山下”明确了展览素材——西夏历史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坐标。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山势雄伟,绵延200多千米,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千百年来,贺兰山为宁夏平原抵御风沙,改善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被宁夏人亲切地称为“父亲山”。贺兰山周边分布着众多西夏时期的建筑遗址,如佛塔、宫殿、瓷窑、墓葬等。著名的西夏陵就坐落在贺兰山脚下,见证了千年前西夏的兴衰存亡。其次,据考证,标题中的关键词“桃花石”,早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就出现在东罗马史学家的著作中,之后频繁出现在突厥、回鹘文献里,汉文材料则始见于13世纪初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有关“桃花石”的含义,学界虽有多种解释,但基本共识认为其指代“中国”。这一名称深刻反映出宋辽夏金时期中亚地区对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深刻认知。因此,展览标题中的“桃花石”强调了西夏与宋、辽、金一样,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西夏归属于“桃花石”,即归属于“中国”。因此,“贺兰山下‘桃花石’”这一标题既明确了西夏的地域范围,又点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

以“共同”为中心的叙事结构

西夏文物精品展深入挖掘了西夏文物中蕴含的“共同性”,借助文物和史实,还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走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中,西夏社会文化所折射出的诸多侧面。展览以宋辽夏金时期的西北地方历史文化为背景,向观众展现西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的认同,着重体现西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意识。

展览的序章部分主要介绍了西夏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观众了解西夏的发展脉络以及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历史中的地位。党项族是中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公元7世纪逐渐内迁至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一带繁衍生息。他们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形成党项八部,其中拓跋部最为强盛。唐王朝在党项聚居地设立羁縻府州进行管理。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唐僖宗封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为“夏国公”,赐姓李,管领银、夏、绥、宥、静五州,为西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五代至宋,拓跋氏势力不断壮大,首领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建立了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史称“西夏”。在政权延续的两百年间,西夏积极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统一及民族融合。境内党项、汉、吐蕃、回鹘、鞑靼、契丹、女真等民族在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学互鉴,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

第一单元为“共铸‘中国’统序”。宋辽夏金时期,西夏虽与其他政权纷争不断,但都以争夺“中国”正统为目的,力争将自身纳入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历史发展脉络。在互动的过程中,各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广泛交流互鉴,体现了对大一统秩序的认可与追求。本单元通过相关文献记载,展示西夏文首领印章、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实物,体现西夏在官制、军制、礼制、律法等方面对隋唐以来有关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单元为“共享‘中国’繁华”。西夏的经济产业涵盖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其经济发展离不开与中原王朝的技术交流和物资互补。西夏在保持传统畜牧业的同时,逐步学习并发展了农业生产技术,同时依托当地发达的畜牧业,为中原地区输送了丰富优质的畜牧产品。在此基础上,西夏不断吸收中原的制瓷、印刷、金属铸造、纺织、建筑等技术。本单元细分为五个部分,通过展示西夏农牧业、商业、印刷业、制瓷业、金属铸造业等方面的代表性文物,生动阐释西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例如,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体现了西夏对中原金属铸造技术的吸收,反映西夏与中原王朝对农业生产的同等重视;西夏主要流通货币为宋钱,体现其在经济方面对中原的高度依赖;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内容为藏传佛教经典,被译为西夏文,又以中原的活字雕版印刷技术印制而成;西夏瓷器受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颇深,从装饰题材到制作技法上都体现出文化交融的特征。

第三单元为“共创‘中国’之美”。儒释道在西夏备受尊奉,成为联结各族群文化的重要纽带。西夏除将汉字作为通用文字外,还借鉴汉字创造了西夏文字,将儒家经典译为西夏文进行推广,进一步巩固了文化认同的基础。本单元通过出土的汉文、西夏文文献,揭示西夏在语言文字方面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通过文献记载和西夏佛教、道教文物的展示,揭示西夏深受传统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在推动儒家思想和宗教文化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夏绘画、雕刻、服饰等艺术门类出土文物装饰和技艺的研究,展示了西夏在艺术审美方面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特征。

第四单元为“共遵‘中国’陵制”。西夏陵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继承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本单元以图片的形式将西夏陵与宋陵的平面布局、构成要素、分布特征进行对照比较,直观展示西夏与中原王朝在丧葬观念上的共同性,并通过西夏陵精美的建筑构件,体现西夏对中原王朝陵寝制度的承袭和发展。

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并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充分诠释馆藏文物所体现的“共同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博物馆教育、研究等各项职能,这是新时代赋予博物馆的重要使命。“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以“共同”为中心构建叙事框架,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在彰显西夏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生动诠释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该展览通过文物叙事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为博物馆开展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提供了范例。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馆员)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87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