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核心保护区面积约6.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聚落遗址,研究成果丰硕,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载入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如何让沉睡地下的瑰宝真正“活起来”,走进当代生活,贾湖考古遗址公园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以遗址展示为核心,以村庄一体为特色,以精彩活动为抓手,以研学教育为引擎,构建起文化遗产“保护-阐释-传承-发展”的活态循环体系,走出一条遗址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新路子,为中华文明探源、提升文化自信作出贾湖贡献。
让遗址说话,释放文旅融合魅力
贾湖遗址充分展现遗址博物馆的特色,被评为2023年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遗址保护展示区,于2016年完工,包括贾湖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环境整治工程等,遗址核心区的风貌得到科学呈现与有效保护。保护棚、探方复原展示、重要遗迹标识等手段的运用,使考古成果变得可视可感;周边的村庄环境提升,使贾湖村成功获评市级美丽乡村,为后续的文旅融合创造了良好的生态与人文环境,构建了遗址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框架。
贾湖遗址博物馆,2023年对外开放,占地面积50亩,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科普宣传、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陈列展区采取“1+4”模式,精心设置“礼乐之源——贾湖文化主题陈列”和“贾湖探秘”等4个专题展,分设封闭式展区与开放式展区,静态展览和互动游戏有机结合,达到各展其能、内外互补的效果。开放至今参观观众已突破40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文化传播地、旅游目的地,被评为2023年度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2024年度河南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优秀案例。
贾湖考古遗址公园计划分期建设,一期包括博物馆公共配套设施、旱溪景观、绿化种植等,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与博物馆周边风貌相协调;二期提升工程,以“文化内涵”为脉络,以“体验展示”为延伸,植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融合遗址复原展示、多学科研究中心、贾湖文化体验区等的文旅综合体,集知识性、体验性、休闲性于一身,让历史从书本和展柜中真正“走”出来,融入观众的感官与记忆,目前正在加快落地。
与村庄共生,彰显“村遗一体”特色
贾湖考古遗址公园依托遗址特色,结合贾湖乡村肌理,融合乡村资源,尤其是在村民家里,整体打造可以体验、可以互动、可以传播的空间,让人们看到贾湖,感受贾湖,爱上贾湖。通过贾湖村内设置的文化体验、千年贾湖美食等内容,形成村遗一体、以农户为单位的“活的博物馆”,遗址公园与村庄实现有机融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探索文化赋能增收路径。
贾湖村以文化资源为密钥,构建“遗址+农户+产业”的联农带农机制,打造政府、村民、村集体、社会力量多位一体的共生乡村振兴样板,有效改善贾湖遗址周边人居环境。通过“一户一策”改造计划,将部分村民住宅升级为文化主题庭院,实现室内景象与室外景观的呼应,打造微型文化节点。未来,随着贾湖骨笛、绿松石饰等品类文创产品的开发,将进一步带动就业人数增加,为大众提供近距离触摸史前文化的机会。
以活动引领,促进文物赋彩生活
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坚持文物活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脉搏共振,不仅将传统节日、文化庆典转化为遗址叙事的舞台,还以各个主题活动日为契机,利用直播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将宣教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传统节日的创新演绎:端午“巧手制香囊”活动,孩子们在缝制艾草香囊中感悟驱疫祈福的古老智慧;六一“穿越九千年”游学,儿童们在惊叹声里触摸历史;新春“墨香迎非遗”活动,书法春联与唢呐雕刻共展,非遗技艺重焕魅力。
国际主题日的深度参与: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听文明的声音”直播与陶艺工坊,周年庆生盖章活动引发打卡热潮;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传承匠心”为主题,线上线下联动吸引全民参与文物保护。
社区与校园的浸润传播:“贾湖文化图片展”多次亮相社区、校园,强化公众参与遗址保护的理念,推动大遗址保护全民共建共享;馆长多次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宣讲,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贾湖故事,让学术成果闪耀在基层的文化土壤。
云端直播的文化穿越:“博物馆里过大年”直播活动,围绕解析“年”文化,揭秘贾湖饮食与工艺;“穿越时空的味蕾”直播从贾湖饮食溯源至现代漯河食品产业,观众纷纷点赞;“了不起的博物馆”馆长与文史大咖带领观众畅游博物馆,最高在线观看人数近10万,将专业考古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
沉浸贾湖的场景活化:当观众步入遗址公园,不仅能看到芦苇荡漾,湖光粼粼,也能看到“贾湖人”捕鱼、碾稻、吹笛的场景,观众也可亲身挑选穿戴仿制的先民服饰,化身“贾湖人”,在复原的房舍或湖畔留影,这样的情景互动不仅是趣味的角色扮演,更让贾湖先民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名校平台的广域传播:2025年上半年,贾湖遗址博物馆精心挑选代表文物亮相复旦大学博物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溯源”展览,这不仅是贾湖文物首次走进长三角,也是首次成功与高等院校搭建起交流渠道,下半年计划和清华大学博物馆合作,如此以文物为媒借力顶尖高校平台,必将带动贾湖文化的宣传投射至更加广远的范围。
国际舞台的文明回响: 2025年6月,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文艺演出在联合国总部启幕,当贾湖骨笛奏响第一个音符,这位穿越8000多年的文明使者证明中华文化基因中始终涌动着与世界共振的磅礴力量。
借研学筑基,构建活化教育平台
教育功能的深度释放是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路径,为此贾湖考古遗址公园构建了一套以研学为主体的文物活化机制。沉浸式场景重构:借助场景复原等手段重现贾湖先民的生活图景,悠扬骨笛奏响礼乐初音,炭化稻粒彰显农耕智慧,龟甲刻符勾勒汉字雏形……博物馆内“礼乐之源”主题展骨笛、龟甲与符号等专题展,通过分龄化设计和智慧导览,让各年龄层观众均能“听得懂、看得进”。数字化创意展项:贾湖遗址博物馆内结合展厅布局,在多个点位设置数字化创意展项,融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综合体验模式,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联结,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亮”起来,让观众“动”起来。例如利用MR(混合现实)技术,策划“粮食加工台”展项,设置水稻碾磨脱壳体验;利用雷达投影互动技术再现先民葬礼场景;利用人工智能、5G技术设置“与贾湖人对话”展项,观众可即时与虚拟人物互动等。趣味互动体验:贾湖遗址博物馆展厅内外设置陶器修复拼合游戏、捕鱼达人情景模拟、骨笛演奏家、趣味石匠铺、文字华容道、贾湖人比身高等多个游戏点位,极大提升幼龄儿童的参观体验。还特别开发植物拓染、陶泥塑形等精品课程,在亲手印染布帛、玩转陶泥的过程中,历史知识悄然内化,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一年内吸引5万余名师生参与。孩子们指尖揉捏陶泥,与九千年前陶器上的指纹痕迹“隔空对话”,这种“古今重叠”的触感,正是文物生命力最直观的传递。
贾湖考古遗址公园让遗址“活起来”的实践绝非简单展示,而是构建起“教育为核、科技助翼、活动为媒、公众参与”的良性系统。从研学体验的欢声笑语,到直播互动的文化盛宴;从陶泥上重叠的古今指纹,到春联墨香中的非遗传承……贾湖考古遗址公园正以9000年的文化积淀为基,用创新之手点燃文明星火。未来,随着“村遗一体”深化与数字技术的迭代,贾湖遗址将继续探索活态保护的新方式。
(作者单位:漯河市贾湖文化研究服务中心)
贾湖考古遗址公园陶艺制作研学课程
贾湖考古遗址公园捕鱼场景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