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更是保护好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近年来,各地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涌现出一批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的案例。为此《中国文物报·考古专刊》特开设“城市考古”专栏,以期为探讨统筹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加强工程建设考古工作管理,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供交流平台,从而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城市更新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维护修缮、整治改建以及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等科学手段,推动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功能体系完善与品质内涵升级,持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
2022年,烟台市牟平区启动中心片区城市更新战略规划,项目占地1215亩,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与城中村“三区一村”为重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为守护城市历史文脉、助力项目科学改造,2024年上半年,东牟古城遗址考古工作成为烟台市博物馆承担的首个在“考古前置+城市更新”双轨驱动下,涵盖汉代水渠、宋元房址以及明清水井等丰富发现的重要考古样本。以汉代水渠G6为时空锚点,将“考古发现—遗址活化—文旅破圈”形成“让历史肌理成为城市发展基因”的烟台范式,开创了烟台市“考、保、用、研、教”五位一体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利用新模态。
协同发力,构建烟台基建考古“新视野”
一是制度护航,确保文脉传承行稳致远。烟台市委、市政府将文物保护视为城市更新的基本盘,构建起市、县、乡、村、网格化文物保护员“五级责任”管理体系,并将文物保护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出台《烟台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三年行动方案》以及《关于推进烟台市国有建设用地区域化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烟台市工程建设田野考古工作管理导则(试行)》等文件,将考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重要前置环节并规范管理。在牟平区项目推进中,文物部门提前介入,对项目用地范围进行全方位考古调查勘探和评估,及时发现地下文物,筑牢东牟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政策根基。
二是动态调序,地块流转更加规范高效。面对工程方工期与资金压力,加上地块面积较大,为做好考古工作,烟台市博物馆前期主动对接牟平区规划、文旅等部门,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创新实施“考古地块动态出让法”,将项目地块统一谋划、分片发掘、各自出让,分为北翠里、文化里、大寺巷、西桂里四个考古项目申报发掘,实行“完成一片发掘—验收一片出让”弹性机制,让建设工程匹配考古节奏。这一举措使考古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做到边发掘、边保护、边整理、边研究,工程方也全力配合,提高了考古工作效率。在北翠里地块,通过动态调序及时发现保护了重要汉代遗迹,并对遗址南部文物埋藏区进行了原址保护,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双赢。
创新实践,解码遗址活化利用“新路径”
一是科技考古赋能,让遗址多维解读城市历史。东牟古城遗址汉代水渠G6发掘现场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水渠”,每块榫卯青砖拥有专属二维码“数字身份证”,利用现代技术模拟复原汉代池苑盛景。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合作,对水渠G6及周边遗址土样进行浮选,遗物送实验室进行多学科考古检测。同时,对大寺巷遗址瓮棺葬进行人骨研究,对文化里区块动物骨骼、巨型牛角进行动物考古研究,再现牟平两千年市民生活图景。这种“传统手铲+现代科技”的双重验证,不仅提升了考古成果研究精度,更让遗址“活”起来,让考古发现从碎片化遗存升华为可解读的文明图谱。
二是实现空间再造,让遗址与城市产生更多共生美学。当工程方原计划商业综合体设计遇见汉代水渠G6,产生了一场文物保护倒逼规划升级的创意革命。“文化遗址+文旅”,商业综合体设计调整为将汉代水渠G6下沉保护,使其与中式酒店园林设计巧妙融合。宾客在酒店内即可零距离感受“青砖铺底、模印纹立壁”汉代池苑盛景,如置身千年前的汉代林苑,打造出沉浸式体验空间。这种“遗址即景观、酒店即博物馆”设计,创造了“住宿+考古研学”文旅新场景,增强了酒店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文化遗址+商业”,文化里区块发掘现场整体保留了宋元明清各时期排水系统与房屋基址。通过“原真性修复+创意性植入”,拟打造仿古文化街区,承接老城区改造消失或迁走的历史文化和商铺。考古团队选取保存完好、遗物丰富的地层剖面进行后期展示,使老城区成为“活着的城市考古博物馆”,让更多市民和游客感受城市历史脉络。
三是注重人才培育,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进一步发挥考古机构责任担当,在烟台市文旅局、牟平区政府指导下,烟台市博物馆联合牟平区博物馆以东牟古城发掘为契机,2024年共建1500㎡考古基地,集文物陈放、修复、整理、绘图、摄影、研学于一体,多层面培育青年考古人才,目前已有3000余件东牟古城遗址出土文物及标本重新焕发光彩。与市外高校共建,市博物馆与辽宁师范大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30多名本、硕在校生先后来烟通过“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公众讲解”全流程实训,成长为复合型考古人才。与本地院校合作,市博物馆在烟台职业学院设立“考古与文物保护数字化设计研究基地”,指导师生对东牟古城遗址进行文物数字化采集及科普展示,培养学院考古方阵,为考古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抓好市县联动,市博物馆以东牟古城遗址、牟平基地为依托,与牟平区博物馆文博工作者共同进行发掘、资料整理,并做好现场指导,今年计划再与福山区、莱州市联合打造两处考古基地,有效解决基层考古人才短缺问题。培养社会力量,完善社会力量聘用管理制度,通过标准化培训,提高外聘技工田野考古技术水平,使其成为烟台市专业考古有力补充。
公众参与,守护文明“新气象”
东牟古城遗址发掘过程中,通过展览、讲座、多媒体等形式,积极实施考古成果转化,推动考古成果走近公众。举办公众考古开放日活动,邀请中小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深入考古工地,与考古发掘“零距离”接触,在“考古发掘体验区”亲身体验考古发掘,寓教于乐。开设“考古展示课堂”,在遗址发掘后期进行半开放展示,每天特定两小时接纳市民参观,安排工作人员宣传讲解,将遗址现场转化为“沉浸式历史文化课堂”,这种“考古工作可视化、公众参与制度化”举措,使遗址保护从“政府独唱”成为“社会合唱”,扩大了社会影响,有效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东牟古城遗址保护实践打破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二元对立”认知定式,实现了文明基因的传承与再生。烟台市通过此考古实践构建起从汉代至明清完整城市发展序列,填补了烟台县级城市变迁研究的空白,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保留了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历史底蕴。
通过丰富多样公众考古活动,增强了“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城市未来”公众意识,使文物保护从专业领域走向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强大社会支撑。
东牟古城遗址保护实践打造了城市更新与文物保护有机结合的烟台模式。在考古中发现城市灵魂,在城市更新中延续文化命脉,通过多维协同、创新实践和公众参与,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让历史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烟台市博物馆 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 执笔:李大鹏 徐明江 王伟 王晓妮 荣艳艳 刘钧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