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陇山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研究》开题会于6月7日在宁夏固原召开。该项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强牵头,旨在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系统揭示陇山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陇山山脉作为泾渭水系的分水岭与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史前考古文化序列的完善对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陇山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标志着该区域考古研究步入新阶段。
本次开题会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编辑部,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多家文博机构、考古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高校学生齐聚一堂。该会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朱存世主持。
项目研究框架与核心目标
项目负责人马强系统阐述了课题设计。研究将聚焦史前地貌环境变迁、人群文化关系、生业经济模式、社会面貌演变等关键维度,整合碳十四测年、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手段,核心目标在于构建完善的陇山地区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特别是厘清齐家文化、菜园文化及常山下层文化的关系。项目同时肩负人才培养重任,吸纳众多青年博士、硕士深度参与,旨在锻造研究能力、促进成果转化、构建人才梯队,并探索建立陇山地区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
基础研究与新近发现
项目第二负责人杨剑副研究员梳理了宁夏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历程与突破。自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考古工作,以菜园遗址群、曹洼遗址、页河子遗址的发掘为基石,初步构建了该区域仰韶晚期、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至齐家文化的序列框架。然而,菜园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仍有待探索。
沙塘北塬遗址,距今4100~3900年,揭示了独特的文化面貌,以窑洞式与半地穴式房址为主,流行袋状“子母坑”灰坑。陶器群特征鲜明,以圆腹罐、单双耳罐为主,麻点纹盛行,花边罐丰富。多学科研究表明其生业以粟作农业为主导,家畜依赖粟黍,动物资源占比低。环境分析显示气候由暖变干,农耕活动增强。体质人类学与DNA分析指向该人群属古西北类型。综合其分布范围与文化特征,学界将其命名为“沙塘北塬类型”,填补了菜园文化与齐家文化之间的关键缺环。
周家嘴头遗址经过连续五年的考古发掘,揭露出仰韶早、中、晚及龙山晚期四个时期的丰富遗存。仰韶晚期发现的34座陶窑群(多具环形火道的升焰窑)规模宏大、形制统一,表明此处曾为重要制陶中心,附近伴存的房址与灰坑出土陶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龙山晚期遗存面貌与沙塘北塬一致。该遗址不仅首次在宁夏发现仰韶早中期遗存,其陶窑群的发现更为研究史前制陶工艺与社会分工提供了珍贵实例。
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成果斐然。
海原南华山地区,在42平方千米内发现89处遗址,其中87处属于菜园文化、2处属于马家窑文化,聚落密集(面积多在1万~1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4400~4200年。
葫芦河流域,发现10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仰韶文化10处、菜园文化65处、沙塘北塬类型30处。并在一处约80万平方米的菜园文化遗址采集到玉琮,当为区域性中心聚落,年代距今4450~4000年。
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由南向北注入黄河。目前正在原州区段进行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85处,包括仰韶文化、菜园文化和沙塘北塬类型。
罗山地区调查发现5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仰韶文化遗址6处、马家窑文化遗址2处、龙山晚期遗址50处,龙山晚期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文化面貌与宁南区域略有区别。
项目骨干成员高梦玲馆员以《彭阳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收获》为题做汇报。红河是泾河的上游支流,发源于陇山高原,总长137千米,宁夏段长约63千米,流域面积约400平方千米。考古调查采用全覆盖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方法,面对旱地梯田地貌,一人一梯田观察地面遗物和地坎剖面上的遗迹,使用奥维互动地图打点采集陶片确定遗址分布范围。自2017年至今已开展8年的考古调查工作,目前还在持续调查中,累计发现各个时期的遗址122处,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明清时期。流域内仰韶文化遗址发现较少,总计4处,时代从仰韶中期到仰韶晚期,面积最大的有15万平方米,发现了窑洞式房址、陶窑、灰坑等遗迹,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动物骨骼等。齐家文化遗址累计发现47处,面积大小不等,最大的遗址面积97万平方米。发现窑洞式房址、陶窑、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绿松石、骨器、动物骨骼等遗物。历史时期遗址有西周、东周北方系青铜文化墓地、宋代堡子和明代烽燧等遗迹,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玛瑙珠、费昂斯珠等。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涵盖遗存类型多样,时代跨度大,对探索陇东地区聚落演变、生态环境变迁、生业方式、人文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工作,基本确立了宁夏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仰韶早、中、晚期→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沙塘北塬类型。菜园文化被确认为独立考古学文化,与常山下层文化关系密切;沙塘北塬类型作为新辨识的过渡类型意义重大。
多学科视角与技术支持
环境考古方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小林回顾了陇山地区环境考古基础。宁夏地处三大自然地理板块交汇过渡带,环境多样性深刻影响文化面貌。他列举了葫芦河流域先驱性研究、古气候重建(磁化率、石笋记录)、孢粉分析等成果。项目将在红河流域、姚河塬等关键区域深化环境剖面研究,探索气候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内在关联。
制陶技术研究方面,西北大学副教授郭梦以周家嘴头遗址仰韶晚期陶器为样本,运用扫描电镜、X光、X射线衍射及模拟实验等手段,系统解析了原料选择(泥质陶多用第三纪红粘土/黑土-高钙,夹砂陶用低钙粘土+河沙/岩屑)、成型工艺(泥条筑成法为主,或辅以模具)、修整技法(泥质陶刮削,夹砂陶拍打+刮削)、装饰技术(拍打纹、刻划、附加堆纹、彩绘)、施彩工艺(将干未干时绘彩后磨光,颜料为碳酸钙白彩、磁铁矿黑/褐彩、赤铁矿红彩)及烧制技术(窑内氧化烧成与堆烧并存)。未来研究将聚焦原料溯源、生产组织及区域技术交流。
年代学研究方面,兰州大学工程师曹辉辉强调了精确年代框架的基础性作用,阐述了碳十四测年原理、适用范围(近5万年)及样品选择标准(短生长周期、原生性、已知起始碳浓度),为项目建立可靠年代标尺提供技术保障。
专家把脉与方向指引
此次开题会议与会的专家学者对项目设计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定位与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肯定项目“以课题带人才”、跨区域跨学科联合的模式。他特别指出宁夏南部齐家时代后至西周间的文化“间歇期”之谜亟待破解。南京大学教授水涛强调需明确陇山地区研究的时空范围与文化互动圈,关注其北段与甘肃中段、陕西南段的关联,建议拓展至夏商时段研究,深挖齐家文化起源。
二是方法论整合,西北大学教授陈洪海强调需整合区域资源,突破行政区划,深入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关系。他提醒多学科研究须以核心问题(如生业模式)为引领,避免科技手段与传统考古脱节,加强团队沟通;并建议结合历史文献反推史前文明要素探索。西北大学教授罗丰赞赏项目多学科配置与年龄梯队符合国家文物局的培养要求,特别指出课题设计中有专门玉器研究的内容,齐家文化玉器发达,可借此项目在玉器研究上再做突破。
三是核心议题深化,北京大学副教授张海认为需整合文化谱系、环境、聚落、生业等多线条证据进行综合研究。他提出菜园文化新测年(距今4400~4200年)与中原庙底沟二期晚期并存,可能撼动现有年代框架,需重新审视齐家文化年代及沙塘北塬类型定位,并建议关注陶器的礼器功能及经济因素。西北大学教授翟霖林建议明确“文明化进程”在本区域的具体目标,如对国家起源的贡献;纵向聚焦聚落等级演变,如中心聚落转移;横向剖析区域内文化差异成因及与周邻文化,如常山下层、关中西部等文化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新材料与老材料的关系。
四是区域对比与路径探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利平认为,陇山作为关中盆地西界与泾渭分水岭,其东西两侧在仰韶中期已显现不同发展路径,值得深究。他建议利用现有材料加强陇山四至区域对比,并围绕关键遗址规划后续工作,打包推进以获取系统证据链。
五是成果传播与支持,《文物》编辑部编审周艳明提到需关注陇山作为文化交汇地带在人地互动、生业模式多样性及文明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副编审耿昀表示《文物》杂志将全力支持项目《文物》编辑部成果尤其是中青年学者的优秀成果发表。
本次开题会系统梳理了项目背景、目标与坚实基础,明确了多学科融合、关键问题攻关的研究路径。项目团队表示,将充分吸纳建议,完善研究设计,强化团队协作,立足陇山、放眼全国,致力于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性成果,为揭示陇山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丰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认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