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希望所在
——抗战时期黄炎培著《延安归来》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梦妮 桂星星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前夕,中国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和艰巨的斗争任务,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但也存在着矛盾与分歧,国民党拒绝共产党和其他党派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为巩固民主团结、促成国共谈判,1945年7月,黄炎培等6位民主人士应邀访问延安,共商国是。短短五日,考察了延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回到重庆后,黄炎培将这次访问的经过写成《延安归来》一书,以真实且生动的笔触,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实施和解放区经济等各方面的辉煌成就。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号楚南,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01年入南洋公学,1905年参加同盟会,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和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黄炎培联合上海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参与组建“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参与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创办《国讯》杂志,以民主人士身份推动政治团结,被誉为“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延安归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黄炎培等人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其中,“答客问”篇章系统阐述了延安之行的初衷、对时局的判断、对延安城市面貌及政治作风的切身感受、与中共领导人谈话的经过、对国共合作的前景思考等问题;“延安五日记”为黄炎培在延安之行期间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他与毛泽东关于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对话;《自重庆之延安》《延安去》为黄炎培访问延安有感而作的两首诗,表达了对延安之行的深刻感悟。

展现延安形象,

增强全国抗战信心

《延安归来》生动展现了抗战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团结抗日的形象。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根据地,延安开创了独特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治理模式。面对抗战相持阶段的严峻形势与国民党经济封锁的双重压力,延安军民通过组织农民开荒种地、兴修水利等方式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显著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黄炎培等一行人看到延安城内“没有一寸土是荒着的,没有一个人好像在闯荡”,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高效治理能力和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彰显了延安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传播民主团结理念,

凝聚抗战合力

黄炎培等一行人在延安考察期间,走访了延安城内具有代表性的场所,了解当地物价水平和民生状况,感受到延安地区“一切设施,都切合乎一般的要求,而绝对不唱高调”,呈现出一种与重庆截然不同的清新气象。他们深入了解边区的施政理念、社会运行机制以及军民关系,尤其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实际调整政策,如他们发现农民更关注土地耕作权而非所有权时,及时调整土地政策变分田制为减租减息,使人人都有田可耕;针对民间借贷需求,减轻利率,保障债权,不仅维护了农民权益,也兼顾了地主和债权人的合理利益,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衡。这些措施的施行,让延安经济持续发展,民众抗战热情空前高涨。通过这种“不唱高调,但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提供了坚不可摧的民众基础。

由于国民党当局对延安地区实施严密的信息封锁,使得国统区民众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缺乏真实的了解,《延安归来》系统向外界展示了延安政府坚持“向老百姓学习”、倾听民众意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凸显了延安政治体制的民主性与进步性。这种正面信息的传播,让国统区民众看到了一个“军民团结”的延安,改变了其对共产党的传统认知,为大众了解共产党的治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窗口。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巩固与发展

黄炎培一贯主张“抗敌要必胜,建国要必成,先须完成三大合作:就是政府与民众合作,中央与地方合作,国民党与各党派合作”。此次访问中,黄炎培等一行人竭尽全力协助促成国共双方和平谈判及战后建国事宜。书中明确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作用,提出我们确信团结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对延安的政治体制、军民生活及社会风貌的真实记录,向国统区民众展现了一个与国民党宣传截然不同的红色政权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民党对舆论的垄断。这一思想的传播不仅为抗战后期国共合作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同时也增强了国统区民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同感,在实践中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

“窑洞对”与政权的建设

在延安之行的过程中,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政权建设问题展开交流,当被问及此次延安之行的感想时,黄炎培以史为鉴,坦言道:“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略作沉思,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毛泽东对黄炎培的回答,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孜孜以求,并且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坚守不变的信条。黄炎培对毛泽东的回答表示认同:“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这场被后世称之为“窑洞对”的对话,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

黄炎培晚年追忆道:“我一辈子都在寻求着真理,一直未曾如愿以偿,而使我认识到可能是真理所在的,就是1945年的延安之行。”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使黄炎培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运用民主实践打破周期率的探索。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对话,揭示了政权建设的根本规律,对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产生了深刻启发。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进行深刻思考,与书中描绘的延安民主实践相结合,让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民主政治的实质内涵。这种认识上的突破,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民主建设的热情,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战后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出版《延安归来》,首版印量达到2万册。8月9日、10日、19日,《新华日报》持续推广宣传,该书在短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成为大后方备受瞩目的畅销书。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著作,《延安归来》的出版在国统区知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书中对延安民主实践的描绘,吸引了大量国统区知识青年和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的发展。书中对共产党积极形象的展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共合作的舆论氛围,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治理能力和坚定的抗战决心,为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创造了条件。

(作者单位:香山革命纪念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