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洛阳五大都城遗址特色
谱写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阎桦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座以“千年古都、牡丹花城”闻名于世的城市,在“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中,让沉睡的文物焕发新生,使厚重的历史生动呈现。

近年来,洛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九部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将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战略。2018年出台《关于建设“博物馆之城”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的宏伟目标;2022年提出“1+5+N”发展布局,即以洛阳博物馆为龙头引领、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为亮点支撑、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体系架构,并配套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策划方案》《洛阳市“东方博物馆之都”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为博物馆之都建设提供了系统性的实施路径。

当前,洛阳市立足“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基础,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着力构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体系。通过全面推进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建设,洛阳市将打造“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以期实现“东方博物馆之都”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资源禀赋:千年古都的博物馆建设独特优势

洛阳拥有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现有二里头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分布,形成历史文化景观。全市拥有龙门石窟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9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达60余万件(套)。作为历史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大运河、万里茶道和红25军长征4条文化廊道在此交汇。此外,还保留有老城、涧西2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沉浸式文旅目的地的重要支撑,也是展示古都魅力、让世界读懂中国、了解洛阳的金色名片。

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2家。这些博物馆门类丰富、特色鲜明,既有公众熟知的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等大型场馆,也有众多小而精、小而美的中小型专题博物馆。同时,还拥有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非国有博物馆资源。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收藏的400余件(套)明清瓷器,为观众系统展示了各类瓷器艺术品;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藏有19世纪以来的200余台留声机、老式电影放映机,1.8万多张老唱片,1.2万多部中外彩色、黑白老电影胶片,以及很多珍贵声音和历史影像资料;洛阳牡丹瓷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各类牡丹元素藏品及牡丹瓷艺术创作精品。此外,还有围棋、平乐正骨等特色专题馆,以及高校内的石刻、书画等专业展馆,共同构成洛阳多元立体的博物馆体系,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选择。

洛阳市各馆充分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优势,持续推出精品展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年均举办临时展览30余个。同时,各馆与深圳、扬州等地开展合作办展,并赴法国、荷兰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等地区举办文物外展10余场,有效扩大了河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成效: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初具规模

洛阳市依托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文化工程,在“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中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实施《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策划方案》,构建“1+5+N”博物馆体系新格局。

这一体系中,“1”即国家一级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作为总序厅,系统展示古都历史文脉;“5”指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其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已建成开放5年,累计接待观众600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500余场,获得“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等多项殊荣;偃师商城遗址博物馆正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东周王城遗址博物馆已完成多轮方案论证;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作为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及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已全面建成开放;隋唐洛阳城遗址博物馆已编制完成博物馆规划设计导则。“N”则涵盖其他国有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博物馆网络。

通过这一体系化建设,洛阳市有效整合了历史文化资源,系统呈现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显著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方博物馆之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洛阳市在持续推进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建设的同时,着力提升各博物馆、纪念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今年,各馆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全年将举办及引进37个特色临展,进一步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牡丹文化节”和“五一”期间,洛阳累计接待游客298.5万人次,同比增长13.3%。其中,洛阳博物馆接待量达44.8万人次,同比增长12.7%;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和洛阳古墓博物馆参观人数均突破25万人次,分别实现9.14%和14.2%的同比增长。博物馆参观热度的持续攀升,彰显了“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取得的新成效,展现了洛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持久魅力。

创新实践:探索博物馆运营的“洛阳模式”

洛阳在博物馆运营中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运营模式优化、数字技术应用、文创产品开发和沉浸式体验打造等,稳步推进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文博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洛阳模式”。

一是创新政策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在坚守博物馆公益属性的基础上,洛阳创新推行“博物馆+公司”运营模式。洛阳市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试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建立“试点先行”机制,赋予洛阳博物馆等5家试点单位经营自主权,在设立市场主体、拓展经营业态、优化收入分配、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文创产品开发的“分配难”问题,充分调动了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

二是优化运营模式,提升服务效能。推动试点博物馆与洛阳市文旅集团深度合作,组建专业运营公司。通过重构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板块、合理配置人员,建立了科学高效的运营体系。目前,已完成5家试点博物馆合作协议签订,梳理出基础设施提升、业态优化、服务提升三大类43项具体任务,并制定详细实施方案。运营公司采取“分解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工作方法,确保各项提升措施落实到位,显著提高了博物馆运营管理水平。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创新展示方式。洛阳市大力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打造智慧导览系统、文物互动展示平台等20个数字化项目。积极拓展云游博物馆、云直播等文博服务新业态,推出“东方博物馆之都”微信公众号和“云游千年”微信小程序,整合全市112家博物馆资源,提供65个线上展览、2000余条语音讲解和100余条视频(直播)内容,实现全市博物馆信息查阅、在线导航、线上预约等功能。同时引入专业数字企业,策划《丛林探秘I·重返侏罗纪》《宇宙猜想》等沉浸式VR展览,为游客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

四是深耕文创开发,打造特色IP。洛阳市深入挖掘文物内涵,通过自主研发、IP授权等方式,推出“唐三彩”系列、“绿松石铜牌饰”系列、“牡丹”系列等千余款自主文创产品。其中,依据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唐代名镜——金银平脱鸾凤花鸟纹铜镜研发的“朱颜”系列单品成为爆款,深受观众喜欢。

五是瞄准市场需求,活化历史场景。洛阳市紧扣市场需求,打造系列沉浸式文旅项目。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唐宫乐宴》等沉浸式表演,让游客身着唐装体验宫廷生活;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古墓探秘”夜游活动,将考古探索与现代游戏结合;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推出的《听涛大运河》话剧,创新演绎历史故事。这些项目借助角色扮演、实景互动等形式,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成为吸引年轻观众的文化新亮点。

岁月悠悠,华夏根脉绵长;文明泱泱,薪火世代相传。未来,洛阳市将继续围绕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的战略目标,以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建设为引领,着力构建体系完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博物馆体系。通过全面提升博物馆的规划建设水平、创新展览展示方式、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等举措,将洛阳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重要窗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城市,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贡献洛阳力量。

(作者单位:洛阳市文物局;图片来源: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洛阳文旅公益图库”)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