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展厅“搬”到户外,成为文旅新亮点
——宜昌博物馆“古城记忆”特色展厅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心羽 周珺瑶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场所,不断探索新的展陈方式和文化传播途径是满足新时代背景下观众参展需求的新路径。湖北宜昌博物馆1∶1复原的户外展示街区“古城记忆”,突破了传统室内展览的局限,创新将古城历史文化融入博物馆户外空间,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古城记忆”特色展厅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层次,也为文旅融合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博物馆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具有启示意义。

“古城记忆”特色展厅的展陈结构

20世纪30年代,宜昌城区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众多的名胜古迹以及中西合璧式的欧式建筑。在1938年初至1940年6月,侵华日军对宜昌城进行了多次疯狂轰炸,宜昌遭受重创,很多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古建筑随之消逝。为了展示宜昌古城的面貌,宜昌博物馆在新馆建设之际,特设“古城记忆”户外展厅,充分运用博物馆征集的大量古城老旧建筑材料、构件与民俗藏品,在2600平方米的楼顶露天平台重现清末民初时的宜昌古城风貌与传统手工业。

民国街:青砖伴瓦漆

城池旧貌区主要展示老城文化和商业区,以城门、书院、文庙、古街、民居、绸布庄、钱庄、照相馆等为主,展示老宜昌人的精神信仰、文化教育、饮食起居、商业流通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陈中充分利用征集的青砖、门框、抱鼓石、柱础、格扇门、花窗等各类老建筑材料与构件,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重要展品包括宜昌历史最悠久的留光照相馆,带有“蕴玉藏珠处”,宜昌老字号店铺德茂隆药材号、裕华钱庄、振丰绸缎号,宜昌地区民居建筑天井院式古民居,宜昌地区民间教育机构的鼻祖墨池书院,等等。此外,还展出了来自宜昌古民居、牌坊、商号、寺庙的各式牌匾。

明清街:九佬十八匠

传统工业区主要展示以“九佬十八匠”为代表的宜昌手工业、码头文化等,以镇江阁、戏楼、武昌公所、榨油坊、糕点铺、铁匠铺为主,展现古城百业兴旺、喧嚣繁华的市井生活。邀请业界著名工艺美术师,精心设计制作一批造型准确传神的“九佬十八匠”形象的铜质雕像,将其融入各个场景之中,为展览增添了烟火气与趣味性,生动演绎了古城曾经的喧嚣与繁华。

以往博物馆的古建筑复原往往位于室内展厅中,造成建筑的封闭与压迫感。宜昌博物馆露天的设计使古城建筑真正融入其本应所处的自然环境,观众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到20世纪的宜昌,让展览富有生机与灵性。

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场所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宜昌博物馆积极探索、充分挖掘“古城记忆”展厅的时代价值,寻找有效途径,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社教课堂与主题研学

今年,宜昌博物馆将社教课堂由室内的儿童教育培训中心搬到开放式的“古城记忆”展厅,开展以宜昌古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社教课程和研学活动,让“古城记忆”展厅成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场所。讲解员结合实景户外展区进行实地讲解,为观众深入解读古城的历史脉络、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等知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相应的研学课程,如针对中小学生设置的历史知识趣味问答、手工DIY等环节,引起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传统非遗体验活动

钱庄咖啡、夷陵版画、非遗棕编、宜昌彩陶、非遗花馍、漆扇、扎染、老茶馆……近年来,宜昌博物馆不断引进非遗传承人,在“古城记忆”开设非遗体验店铺,定期举办传统非遗体验活动,如扎染、漆扇、棕编、书法、剪纸、彩陶制作等传统技艺教学。邀请民间手工艺人现场授课,让观众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在动手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古人的智慧,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旅融合的推广策略

古风古迹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一方地域的民俗乡风、节庆礼仪、文化气韵等,不仅是我们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新亮点。

整合旅游线路

将宜昌博物馆“古城记忆”展厅纳入当地热门旅游线路之中,与周边的历史文化景点形成联动。例如与宜昌猇亭区织布街、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等景点串联,打造“古城文化一日游”线路,让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和其他人文景观的同时,深入了解宜昌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行程的文化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提升“古城记忆”特色展厅的知名度和游客流量。

加大新媒体宣传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宣传展示“古城记忆”展厅的特色与亮点。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短视频、图文等宣传,邀请旅游博主、文化达人前来打卡体验并分享感受,提升网络传播热度,吸引不同地域、年龄层次的潜在游客关注,扩大展览影响力,塑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让“古城记忆”特色展厅成为宜昌旅游必到打卡点之一,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宜昌博物馆“古城记忆”特色展厅通过创新的户外展区建设,在文旅融合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创新展览模式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功能与价值,也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进一步推动了宜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让更多人在领略历史文化之美的同时,共同守护和传承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宜昌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2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