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革命旧址 赓续精神血脉
——安源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丁煊淼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旧址,是新时代文博人职责使命所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以下简称“安源纪念馆”)是为纪念20世纪20年代以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安源领导工人运动历史,于1956年创建的专题类纪念馆。近年来,该馆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资料,采用科学的复原陈列形式和创新的展示手法,在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等方面展开了积极实践与探索。

价值与意义

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其史料丰富,革命历史厚重。安源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共管辖革命旧址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这些革命旧址镌刻着红色记忆,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重要阵地。

一是铭记光辉历史,传承工人运动精神。1922年9月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在中国工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安源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为核心,通过场景还原、文物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多种手段,生动再现当年工人运动的壮阔场景。古朴的桌椅、泛黄的文件、逼真的硅胶像,仿佛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现当年工人们激昂讨论、谋划斗争的场景。

二是弘扬革命精神,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安源革命旧址蕴含的“义无反顾、团结齐心、勇于斗争、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是党员干部最好的精神食粮。在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旧址内,安源纪念馆通过展示工人们学习用品、复制的教材以及复原授课场景,生动展现了工人们在艰苦环境下追求知识、寻求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党员干部通过实地参观革命旧址,能够更加深刻领悟安源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切实增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是推动文旅融合,赋能地方经济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新方向,更是拉动旅游消费,赋能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安源纪念馆在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向科学性、多样性、传播性深度发展的同时,积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主题化、旅游资源场景化的深度融合,并借助科技手段,运用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三R展示(VR、AR、MR)等新型技术,推出云展览、网络直播、云演播等服务,打造了知名度高、辨识性强、衍生链条长、游客喜闻乐见的产品IP和热门项目,提升了红色旅游景点的吸引力。2024年节假日期间,安源景区接待游客355.75万人次。

实践与路径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安源革命旧址,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为此,安源纪念馆在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同时,加强研究、深挖史料、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首先,多维度历史资料挖掘,夯实陈列基础。通过挖掘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时期的文件、报刊、回忆录等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提取罢工时间、组织架构、工人生活学习等关键史料。这些史料为该馆基本陈列“红色安源 工运旗帜”以及沉浸式演出《风起安源》的剧本创作提供支撑。还通过走访安源老工人、革命后代和历史研究者,进一步挖掘口述历史资料,丰富历史细节。如与老工人后代进行交流,掌握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布局、设施位置等细节,为旧址复原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此外,还开展了实地调研,对安源地区的地形地貌、建筑风格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陈列展示筑牢坚实根基。

其次,科学保护与修缮,还原旧址历史风貌。安源革命旧址点多、分布广、管理难,而且绝大部分的革命旧址是老工矿区,在历经岁月侵蚀之后,部分旧址建筑出现严重破损、老化等问题。为此,为保护这些珍贵革命遗迹,安源纪念馆在纪念毛泽东开创安源工运百年契机下,严格遵循《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申请专项资金,对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盛公祠、工人消费合作社、秋收起义安源军事会议等8处旧址进行了系统性修缮。修缮过程中,该馆勘探评估旧址,制定修缮方案,在修复墙体裂缝、更换屋顶瓦片、处理木质结构时,始终遵循“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使旧址建筑重现古朴风貌。为确保观众具备更好的参观体验,该馆配套完善了数字化标识系统、智能展示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加强道路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红色旅游接待能力。

再次,创新展示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何让观众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让红色历史“活”起来,是文博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一要创新展示手段。安源纪念馆围绕“以红色资源为血脉,工业遗存为骨架,安源精神为灵魂”的定位,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刘和盛饭店、盛公祠等旧址保护利用工作中,打造了便捷新颖、观众喜欢的沉浸式体验。如在盛公祠旧址中,复原萍乡煤矿建矿时矿长办公室、电话电报室、检验室等办公场景;二要打造沉浸式体验。该馆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旧址进行复原布展时,采用实景搭建、场景还原、文物展示等方式对当年的售货柜台进行还原。展馆一楼陈列着米面粮油、时令水果等日常生活物资,二楼则展示布匹纺织品、怀表钟表等商品,生动还原百年前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货物充盈、顾客盈门的繁荣景象。在基本陈列中,还原大罢工时刘少奇与路矿当局的谈判场景,设置逼真的人物模型,并巧妙配合灯光、音效,营造紧张氛围,再现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过程。

最后,广泛征集文物,丰富陈列展示内容。文物作为历史的实物见证,承载着前人留存的珍贵文化记忆。文物征集是纪念馆开展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更是丰富馆藏资源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安源纪念馆通过发布文物征集公告,鼓励革命后代、民间收藏家捐赠或出借革命文物。其征集范围涵盖反映安源近代工业文明、工人运动历史、地方文化民俗等各类文物。现已征集到包括文献资料、革命实物、艺术创作手稿等在内的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革命文物。这些文物对进一步研究与挖掘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斗争历史,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具有重要作用。

挑战与思考

安源纪念馆在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对历史责任的坚守与对时代需求的创新回应。然而,当前发展仍面临诸多瓶颈制约。

一是历史资料缺失。安源革命斗争史横跨百年,受时代局限和历史变迁影响,部分历史时期的资料记录模糊残缺,存在碎片化问题。亲历者记忆偏差、传抄过程中信息失真等问题也导致同一件事在不同文献中的描述存在差异,增加了研究和展示的难度,影响了陈列内容的准确性。因此,应加强历史资料整合与研究,着力构建安源革命历史资料数据库,广泛整合散落各地的文献档案、口述历史、影像资料等。要与高校革命文物协同中心开展专题研究,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碎片化、矛盾性史料进行系统梳理与交叉验证,筑牢文物保护利用的史料根基。

二是文保资金不足。由于资金与技术的短缺,影响了安源在文物保护、建筑修缮、技术应用和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争取政府支持,设立安源革命旧址保护与复原专项基金,保障基础维护与修缮需求。要创新合作模式,通过文旅项目合作开发、公益捐赠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旧址保护工作中。要深化与科技企业、高校产学研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及设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定向培育文物修复、数字展示等专业人才。

三是专业人才缺乏。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安源革命旧址的传播内容形式单一,对年轻一代吸引力不足。因此,在打造沉浸式云游体验的同时,应依托新媒体平台,策划短视频故事集、直播探馆等线上传播内容。要着力开发安源革命旧址相关专属APP,集成VR虚拟导览、互动答题、AR文物解锁等功能,实现“指尖上的红色教育”。要推动革命旧址与文创产业的融合,积极构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文创延伸的立体传播矩阵,提升安源革命旧址的时代吸引力。

(作者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馆长)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9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