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于2000年编制,并于2015年完成修订。
作为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最高行业规范与核心标准,《准则》在提升理论研究水平、规范实践操作流程、推动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准则》共设六个章节47个条目,构建起涵盖价值认知、保护原则、实践操作的完整体系。在恭王府文物保护实践中,《准则》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准则》第一章“总则”明确界定适用对象为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确立以有效保护为宗旨、以保存延续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为目标、以修缮损伤和制止破坏为任务的工作框架,强调需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同时要求保护工作按程序开展,将研究贯穿全过程,做好真实记录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古建筑保养维护与监测:严格遵循《准则》第25条关于保养维护及监测的基础性要求,通过日常扫房、清除落叶等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监测采用日常巡查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馆内员工化身巡查员,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古建部汇报,将损伤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运用科学监测手段系统认识文物古迹的老化过程,有效防范潜在风险。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围绕防雷、防火、结构加固等核心环节制定完备应急预案,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灾害预防与应急处置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馆内有专业的防雷作业团队,每半年对馆内的防雷设施进行检查,若遇到防雷设施损坏,随时维护。恭王府花园内假山叠石众多,经年深日久的风雨侵蚀,部分假山出现险情,为避免山石出现突然垮塌,为下一步保护研究工作赢得时间,古建部使用临时钢架对其进行支扶。
《准则》第二章“保护原则”提出七项核心原则,其中“不改变原状原则”作为文物古迹保护的核心要义,强调文物原状作为价值载体的重要性,构成其他相关原则的基础;“最低限度干预原则”体现对文物原始状态的尊重;“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防灾减灾”等原则,则从多维度规范保护行为,确保文物真实性与完整性。
后罩楼修缮实践:2024年开展后罩楼修缮工程,在修缮过程中深度践行《准则》核心原则。屋面修缮阶段,依据二次勘查结果,结合专家现场评估,遵循“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对保存状况良好的区域采取少扰动处理;大木构架加固采用传统打箍工艺,确保保护措施的可逆性;针对后罩楼东面楼南山墙与后檐墙间裂缝问题,通过长期监测与多学科数据分析,科学制定修缮方案;针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白樘篦子木顶格遗存,项目组及时修改方案,秉承“研究贯穿保护全过程”及“专家评审制度”要求,对白樘篦子木顶格及裱糊做法开展研究性修缮。
《准则》第三章“保护和管理工作程序”将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划分为调查、评估、确定文物保护单位等级、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实施文物保护规划、定期检查文物保护规划及其实施情况六个步骤,为科学有序开展保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第四章“保护措施”明确文物保护工程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四类,对各类工程性质与技术要求作出详细规定,提升保护工作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花园修缮工程:2023年开展花园一期修缮工程,一期修缮内容涵盖垂花门及两侧游廊、沁秋亭、妙香亭、棣华轩、爬山廊、水榭六处建筑,通过系统性保护实践诠释《准则》核心内涵。在水榭山花材质复原、拆除船桥,恢复方塘水榭格局、妙香亭一层檐口形式复原、沁秋亭凤纹瓦1∶1复制等工作中,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原则,依据历史文献与口述史料研究,对文物古迹原状进行恢复;面对垂花门及游廊油饰颜色争议,秉持“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在缺乏确凿史料依据的情况下维持现状,为后续研究保留空间;工程全程采用传统工艺技术,通过系统调研砖、瓦、灰等建筑材料生产厂家,确保修缮材料与工艺的真实性。
恭王府文物保护工作践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核心原则和保护措施在复杂的文物保护工程中的贯彻和应用。这些实践不仅保护了恭王府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也验证和深化了《准则》的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