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前出师表》拓片修复保护实例
——古旧拓片全色处理技术探讨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岳继承 吕富华

传拓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获得的。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化资料的方法,被频繁运用在金石器物的碑刻、墓志铭、陶器、青铜铭文、瓦当图案,货币等,因此也被称为金石传拓技法,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本文以岳飞《前出师表》碑刻拓片为例,介绍全色在拓片修复的应用。

《前出师表》拓片保存现状

拓片年代为清代,采用传统的立轴装裱形式,一共7幅,地杆全部缺失,画作因年代久远、保管不善,糨糊脱裱现象严重,微生物残留较多,纸张泛黄,还伴有破损、断折现象出现,经过测量发现每一幅的尺寸都有3厘米的高度差。为了科学地保护该批文物,采用传统保护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

修复方案的确定基于《前出师表》的残损现状,修复人员对该拓片进行了酸碱度、厚度、色差、纸张纤维、污染物显微观测分析,最终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方案,建立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修复过程中用的纸张、颜色、纹理、材料、修复起止时间都要做详细记录,力求精细,也给下一位修复者提供全面的资料以供参考。

修复过程

除尘

用小毛刷、刮刀轻轻地剔除画面上的异物,在此过程要小心,不能用刀尖伤到画心,如果遇到粘连严重的处理不了的也可以在揭托之后再进行处理,纸张上的积灰,小毛刷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将面粉加入水中,调成合适又不黏手的面团,这样的面团能极有效地粘除古旧字画上的灰尘污渍,也不会对拓片造成影响,但使用时要注意力度,防止面团在画面上残留。

清洗脱酸

将该拓片放于纯净水中配合进行淋洗,水可以稀释和带走纸张中的酸,除去纸张中的氢离子,使纸张呈中性或弱碱性。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酸碱度合适为止。这种清洗方式是文物工作者长期实践中较为安全,操作简单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古字画修复的脱酸处理,也可以在纯净水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预留碱性,有利于长期保护。

在纸张的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纸张的适印性,降低纸张的吸水性,防止书写油墨在纸张表面的渗色和扩散,通常会加入呈酸性的明矾。而明矾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当空气湿度增大时,明矾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发生水解形成硫酸,在硫酸的作用下纸张纤维会被水解和氧化,使纸张强度下降,明矾水解产生的硫酸是纸张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明矾的存在使纸张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水膜不断地吸收空气和各种盐类和灰尘,加速了古画损毁的速度。

揭除褙纸

结合岳飞《前出师表》的拓片破损特点,开始设计揭除褙纸的方法,在纸质修复中,揭取褙纸有干揭和湿揭法,这一套拓片虽然脱裱严重,但经过扑拓的纸张已经变得脆薄,我们采用的是湿揭法,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遇到画芯褶皱时仔细观察,许多拓片在拓制的过程就已经产生褶皱,如果随意拉伸褶皱,字口就会发生变形,原有的字体发生改变。

命纸补配

当褙纸去除后,我们发现这一套拓片不同于别的拓片,采用的是分拓,将原来的整纸拓不规则的截开,按照裱件的尺幅,字的间距进行重新排版,做成立轴,在边缘及中间空缺处以墨纸补全,然后上好命纸。该墨纸与拓片已经完全脱裱,搭口重合处大,且厚度与原拓片严重不平衡,故将墨纸揭除,重新商定修复方法。

制作与原拓片相近的拓纸,然后放置在蒸锅中蒸20分钟,使墨色得到加固,防止跑墨。但实际中制作的墨纸都是新墨,隐补的过程还是发生了跑墨,拓制的墨纸与原拓片墨点散落有差异。因为原纸墨色在历史沉淀中纸张泛黄,我们将一张净皮单宣染上淡淡的仿古色当作补纸,《前出师表》拓片上壁绷平后再作处理。

拓片的全色

用拓片使用的补纸不同于古旧书画和古籍修复中使用的补纸,采用修复古旧字画中全色的方法是很难描绘出制作拓片扑子所锤打的墨迹效果,如何将补上的墨纸与原拓片衔接得浑然一体是难点,于是我们制作小型拓包,传统的拓包作用在空白补纸上很容易出现墨色溢出,导致墨迹积压影响效果,我们就用丝绸布、毛毡,撕成小块的棉花,做成馒头形状的扑子对拓片进行“立全”。画心总体先用拓包在宣纸上进行试拓,将墨调成与拓片墨迹色调一致,在对补纸进行反复扑打,在拓片的边缘处我们用白纸挡住,以防拓到画芯。局部在小拓包遗漏的地方,我们用棉签的尾部蘸上墨,轻轻点上,直到与画面上的墨迹一致。补纸上的墨由于是新墨,后期覆褙的过程也会喷湿,所以要上一层骨胶液进行固色。

《前出师表》拓片修复总结

该拓片修复用时两个多月,修复后长宽一致,装裱合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气韵,同时做到了厚薄一致,绵软平挺。对该套文物做了较为全面的系统保护,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博物馆展出的要求。但也有未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对于墨色材质制作工艺及稳固性等方面,应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实验,使古字画焕发生机。文物工作者在精进技术的同时,也要遵循好的修复理念,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运用新方法。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9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