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代文物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文化需求日益增高,如何在体现文物自身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取向,避免对文物进行简单化、雷同化、过度化利用;如何提高文物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延续文物的“生命”周期,是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有博物馆、考古机构收藏的可移动文物为研究对象,针对当下文物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阐述,从文物修复、文物资源数字化、民间文物交流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举措。
文物综合利用率现状分析
文物修复工作。文物的交流频率与修复程度和保存现状有着直接相关性。首先,部分单位存在“重藏轻用”的问题,过度关注文物数量的增减和等级的高低。其次,一些单位因资金不足、场地有限等原因,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良莠不齐,修复速度赶不上文物老化速度,有的甚至造成文物的二次破坏。此外,修复专业人才数量、技术水平储备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9645个,从业人员18.1万人,文物修复师数量平均每个机构不足1人,具备精湛修复技艺与专业知识的文物修复师较为稀缺。
文物交流呈现多方面不均衡现象。“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促进了文物资源向社会开放,以文物为主题的交流活动逐渐升温。从类型上看,相关活动对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钱币、书画、古籍善本等古代文物偏爱有加,而近现代文物和革命文物交流率偏低。从文物等级看,国宝级文物或精品文物交流周期较长、频率较低,低等级文物或普通文物交流频率较高。从文保单位等级看,省级文保单位文物交流周期较长、交流频率较低,地市级文保单位文物大多为短期交流,交流较频繁。从公众取向看,精美的文物吸引力较高,观赏价值不高的文物受欢迎程度较低。这种不均衡现象对文物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文化展示的全面性和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保护”意识、“私有”观念阻碍文物交流。文物的交流形式主要有陈列展览、学术研究、文化创意、教育活动、数字化利用等。在文物交流过程中,一方面部分文物被收藏在库房中,外出交流机会较少;另一方面,部分文物长期“出差”而得不到及时修复和保养。无论哪种情况,均对文物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整体上看,文物交流合作部门、合作次数、合作方式越来越多,但文物的周转率和利用效率并未提高。此外,当下文物交流主要介于博物馆馆际之间或博物馆与考古机构之间,由于文物资源有限,且藏品类型相似度较高,公众易产生审美疲劳,影响交流展示效果。根据《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截至2023年末,我国拥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其中国有文物机构藏品数量为5017.2万件(套),有一半文物被档案馆、图书馆、高校、大型企业等机构和私人藏家收藏,这部分文物因来源、等级、所属权等问题长期“深藏闺中”,难以开展交流活动。
多措并举激发文物新动能
文物修复要作好“排头兵”。修复是文物得以完整展示的首要前提,新时代的文物修复工作要在传承中创新。建立文物修复理论体系,健全专业文物修复管理体制。明确文物修复程序和流程,制定具体化操作标准,加强文物修复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文物修复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发扬老一辈修复人员的技术特长和宝贵经验,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经验。加大生物技术、化学技术、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在修复领域的应用,加深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的合作。将文物修复纳入职业培训计划和内容,打破学历、职称、年龄和行业壁垒,畅通学习交流渠道,开展多学科、多类型的文物修复技术培训,制定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着力提升修复人才队伍质量,力争吸引更多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加入文物修复行业。
数字化共享是核心驱动力。《“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应用,充分运用数字科技发展成果,推动数字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在文博领域应用,加强文物数字版权保护”。近几年,国家文物普查工作推动了文物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各级文保单位研发了一系列文物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大多数属于内部管理软件,各文保单位间缺乏数据资源共享和汇集渠道。因此,构建具备统一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的文物信息数字化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科研院所、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整理(修复)基地、图书馆、高校等具备多学科研究条件的机构,可研发以数字化科技为核心的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对文物交流利用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可视化管理。参照国家有关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针对文物资源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存储介质各异、数据模块各不相同、文物信息碎片式增长等特点,对文物信息进行深度采集和高效整合,包括文物名称、年代、尺寸、材质、出土地点等基本信息,以及文物简介、流传经历、整理鉴定、保护修复、复制、拓印、展陈及其他附属信息,形成数据完整、标准统一、图文并重、匹配准确、录入高效、审核规范、多端口共享的文物数据库。保证文物信息正确性、兼容性和全面性的同时,满足数据清晰精准、信息传播快捷、功能灵活拓展的需求,为跨领域、跨机构、跨时空的文物资源数据关联、信息链互联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鼓励文物资源融合机制的研究,提高文物信息开放式服务意识,构建数据管理和开放共享机制,加强文物信息数据的活化利用。文物信息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共建可以有效实现文物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文物信息的完整性,提升文物校验、典藏的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障。
扩大交流“朋友圈”。正确认识民间收藏对文物保护的特殊贡献,加强对民间收藏组织的引导,建议国有文保单位与民间文物收藏组织开展联合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建立长期、全面、深入的交流合作机制。利用好文物学会、博物馆学会等专业性社会团体的桥梁作用,积极推进与民间收藏组织的沟通协作和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激发民间文物交流的积极性。
文物如同文化脉络中的血液,只有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文化传承才能持续充满活力。多渠道、多角度发掘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充实文物价值内容,拓展文物利用领域,为文物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