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鹭洲书院中山院看中西建筑文化融合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黎霞 赖路明

白鹭洲书院,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赣江白鹭洲上,南宋知吉州军江万里于淳祐元年(1241年)创建,是宋代江西三大书院之一。2013年,书院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吉安市委、市政府启动了白鹭洲书院公园整体改造工程,依托书院现存历代建筑,根据书院志留存的古书院型制,于白鹭洲北侧基址上恢复古书院原有型制和格局。经过5年改造,一座建置基本完备的古代书院重现于世。

在书院古建筑群中,有三栋建筑显得与古代书院风格迥异,有着鲜明的欧式风格。然而仔细端详,并不显得突兀,它虽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但又暗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意趣,这便是白鹭洲书院里的中山院。

中山院,始建于1929年,位于书院标志性建筑——泮池之后,由三栋欧式风格建筑组成,呈“凹”字型布局。前端为1号楼,左右两侧分别为2号、3号楼。三栋楼房均为双层砖木结构,青砖墙体,清水墙面,人字屋架和阴阳瓦屋面,屋面开老虎窗采光透气。1号楼平面为“凸”字形,由主楼及抱厦两部分组成,抱厦位于主楼前端中部,正面置一座西式门楼,主楼面阔五间,明间以隔墙辟为门厅及楼梯间两部分,次间、梢间均为教室。2号、3号楼平面为横向长方形,对称分布,面阔三间,明间为楼梯间、次间为教室。三栋楼房均进深两间,教室前为长廊,贯穿明次间。

清代同治十年(1871)版《白鹭洲书院志》中的书院布局图显示,中山院所在的位置,是书院的大门,即棂星门。泮池和棂星门是古代书院的标志性建筑,仿文庙建筑格局,取文运昌盛之意。棂星门可成单独建筑,也可和书院大门为一体。清朝末年的白鹭洲书院,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布列的建筑为泮池、棂星门、道心堂、逢源堂、云章阁、风月楼。

在全面恢复白鹭洲书院清代建置时,为何不按照清代建筑格局在泮池北边恢复书院大门,而是保留了这三栋欧式风格建筑呢?这是因为中山院的建筑本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中山院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建筑技术与文化的交汇融合。

清朝中后期,西方建筑文化逐渐传入中国,而后蔚为盛行,中国的城市乡村,都出现了不少中西合璧的建筑。江西省的张勋旧居、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中山院则是吉安市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这种“中体西饰”的建筑范式,既体现了对地方建筑文脉的坚守,更展现了近代吉安工匠兼容并蓄的创新精神。

中山院的墙体砌法和屋面做法,以及高度对称的平面格局,是典型的中式风格;而1号楼前端的抱厦和门楼,人字屋架,屋顶老虎窗、门窗,长廊罗马柱拱形造型及栏杆等建筑技术和装饰手法又是典型的西式风格。

门楼四根厚重的方形石柱高高矗立,柱子中部和上部用线条勾出腰檐,顶部用球形装饰,给人以厚重、庄严、严谨之美。石柱中镶嵌了两副红石镌刻的楹联:“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陵谷经几迁此处依然为砥柱,江河同万古斯文有幸见回澜”。两副楹联为清晚期著名山长刘绎书写,是原书院棂星门上的旧联,其书法雄浑遒劲,神采俊逸。建设中山院时,为保留这两副楹联,建设者巧妙地将其镶嵌在大门石柱里面,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楹联装饰艺术与西式几何建筑装饰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中山院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二,中山院的建筑功能,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体制的转型与变革。

中山院三栋建筑的平面布置已是现代教室之格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下令取消书院制,推行学堂制,兼学中西,分班教学。白鹭洲书院作为当时吉安著名学府,率先改革,于1905年改为吉安府中学堂,开始分班级教学。学堂改制后,书院原有的2间讲堂已不适宜新的教育制度。所以,拆除了书院大门改建中山院。中山院三栋建筑共16间教室,每间教室约90平方米,可容纳数百名学生同时分班级教学。

中山院自建成至2013年书院整体改造,一直为学校教室。后在改造时,将其辟为“白鹭洲书院文化展览”的展厅。近百年来,这里汇聚了无数优秀学子,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更走出了众多扎根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他们从这里出发,怀着赤子之心,踏上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路。

其三,中山院的命名,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三栋建筑被命名为中山院,旨在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清末民初,面对列强的侵凌,一大批仁人志士在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上思索着、探求着。辛亥革命的响世惊雷,唤起了中国读书人融于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白鹭洲书院,这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学校,一直以来以造就济世安邦之才为己任。中山院的建立和命名,彰显了学校在弘扬民主革命思想大潮中勇当旗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中山院不仅承载着近百年的厚重历史,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书院建筑群中的瑰宝。如今,中山院作为白鹭洲书院文化展厅对外开放,以更为生动直观的形式延续着文化传播的使命,让观众能够沉浸式感受书院800年的文脉传承。

(作者单位:吉安市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1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