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保护传承应建立在价值的合理认知与深入挖掘基础之上,根据其价值来确定后续的保护目标、保护手段和活化方式,目前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尤其是当保护对象是建筑群或大遗址等构成复杂的群体性文物时,更需要对其进行多层次的价值判断与挖掘,基于其价值的独特性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措施。这一理念和做法,在宁波镇海口海防遗址(江南部分)修缮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镇海口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甬江入海口,是我国东南沿海人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主战场之一。镇海口海防遗址由威远城、明清碑刻、月城、安远炮台、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泮池——裕谦殉难处、吴杰故居、戚家山营垒、金鸡山瞭台、镇远炮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等14处遗迹组成,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起,为了做好镇海口海防遗址的保护利用,宁波市北仑区文物部门启动了镇海口海防遗址(江南部分)修缮项目,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担纲,对镇远、靖远、平远、宏远四座炮台进行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设计。为配合本项目实施,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于2018年和2024年先后两次对四座炮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浙江三合土炮台遗址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为本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各方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下,项目于2023年初正式动工,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
遗址的现状与原状
本项目的保护对象是位于北仑区的镇远、靖远、平远、宏远四座炮台,均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主体结构为三合土筑成,其中宏远炮台留存有两座1936年建造的混凝土炮台遗迹。由于炮台原有的军事防御功能早已废弃,加之一直暴露在野外露天环境中,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大部分建筑已坍圮或无存,现存遗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开裂、掏蚀、风化剥落、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等病害现象,且周边环境杂乱,遗址被后期建筑占压、植被无序生长、场地排水不畅等现象较为普遍,文物本体结构安全和周边环境风貌都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需要立即采取保护措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
查明炮台的原始格局和形制构造,是开展保护修复和展示工作的重要前提。由于四座炮台残损病害较为严重,仅从地表留存的遗迹已经难以判断始建时的原状,因此需要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研究。经项目组的调研,《南北洋炮台图说》等文献中记载了镇海口每座炮台的位置朝向、平面布局、形制尺寸、材料做法、人员装备等信息;《招宝山炮台图册》等文献中绘制了诸炮台的图像,为了解炮台的原状格局形制提供了重要依据。2018年和2024年宁波市与北仑区文物部门对四座炮台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对后期遭到破坏和掩埋的炮室进行了清理,并揭露出了营门、弹药库、兵房、官厅、厨房等附属用房等遗迹,大大丰富了文物本体构成,同时也为了解其原状格局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整体价值与单体价值
对文物价值的挖掘、判断和评估,是对文物进行保护利用的必要基础。作为一处构成复杂的群体性遗产的组成部分,对四座炮台遗址的价值认知,首先应当从整体的视角对镇海口海防遗址进行分析。在历史价值方面,镇海口海防遗址为研究明清时期的海防思想、海防制度、海防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同时也见证了自明代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在镇海口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沧桑历史;在科学价值方面,镇海口海防系统的选址布设最大化利用了天然的地形优势,形成了易守难攻、整体防卫的局势,四座炮台用糯米三合土夯筑而成,反映了清朝末年炮台营建技术的革新,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有机复合三合土用作建筑材料的优秀范例;在社会价值方面,镇海口海防遗址是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1997年依托镇海口海防遗址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防历史纪念馆,目前已成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文化价值方面,镇海口海防遗址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形成“海天雄镇”文化意象,而海防文化也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标识。
对于四座相对独立的炮台遗址来说,其具体遗迹构成、形制格局和保存状况不同,经历的历史事件不同,也会导致各自的单体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靖远炮台虽然附属建筑基本无存,但保留了规模最为宏大、格局最为完整的炮室建筑,且经过考古发掘基本可以复原其原有的形制构造。平远炮台虽然原始体量最小,留存的三合土墙体也较少,但考古发掘揭露出的遗迹最丰富,除了炮室地面保存较好之外,营门、兵房、官厅、弹药库等附属建筑遗址也已经全部探明,共同组成了较为完整的整体平面格局。宏远炮台的独特性在于除了三合土炮台之外,还保留有民国时期建造的混凝土炮台,并且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镇海要塞炮战”“七一七”镇海保卫战等重要战役,是四座炮台中唯一一座见证了中法战争和抗日战争两段历史的遗存。此外,两种截然不同的炮台类型在同一位置的重叠,也成了军事技术发展进步的鲜明例证。镇远炮台虽然坍塌损毁严重,基本已经处于废墟状态,但这些残垣断壁以静默而深沉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诉说近代中国被侵略的历史,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其独特的传达效果和教育意义是其他三座炮台遗址所不具备的。上述四座炮台的独特的单体价值,成为项目组制订差异化的保护展示策略的重要依据。
差异化的保护展示策略
在现状勘察、原状研究和多层次价值分析的基础上,项目组明确了四座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目标与指导思想:对四座炮台遗址现存病害进行治理,消解遗址的结构安全隐患,防止或减缓外界因素的破坏作用,改善遗址的本体保存状况和周边环境风貌。与此同时,还结合结构复原和辅助展示手段对遗址的价值进行阐释,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
在四座炮台遗址的保护修复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文物保护原则,如不改变文物原状、真实性和完整性、最低限度干预、措施应具有可逆性等。考虑到四座炮台三合土材料方面的科学价值,在修缮时应尽可能采用传统三合土材料。项目组经过充分的前期分析检测和材料试验,分别明确了用于缺损部位修复、裂隙注浆加固和顶面牺牲层的三合土材料配比。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场散落的无法归位的三合土碎块,将其作为骨料与天然水硬性石灰配合使用,经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观察,在力学性能和外观上都体现出了良好效果。
对遗址的阐释与展示是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四座炮台来说,虽然地理位置和建造年代都很接近,在见证历史、营造技艺方面的价值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就需要根据其价值的独特性,分别制订差异性的展示与阐释策略,从而从不同的角度为镇海口海防遗址的整体价值提供支撑。对于靖远炮台来说,其保留了相对最为完整的炮室建筑,充分体现了炮台宏大的规模和精巧的内部构造,为了更加充分地展示这一独特价值,需要在解决结构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有依据地对炮台原有构造进行局部复原;对于平远炮台来说,其保留了最为完整的炮台整体格局,因此在修缮过程中,需要在保护考古发掘遗迹原真性的基础上对平面格局进行局部复原,使人们可以了解炮室、兵房、官厅、弹药库等不同功能分区的布局以及当时官兵的驻守方式;对于宏远炮台来说,其独特性在于清代三合土炮台和民国时期混凝土炮台的同时存在,因此需要充分展示炮台原有形制格局以及不同时期炮台的叠加关系;而对于镇远炮台来说,其独特性在于废墟状态营造出的沧桑历史感,因此在修缮过程中应以现状加固和场地环境改善为主,不对其采取大规模的修复措施。在上述策略的指导下,分别对四座炮台遗址制定了具体的保护修缮技术措施。2025年7月,保护修缮施工已进入尾声,从目前呈现出的实施效果来看,基本符合预期的保护利用目标。相信项目完工后,四座炮台遗址能够成为南方露天环境下三合土建筑遗址保护利用的典范,同时也能成为向社会公众讲述海防历史、传承海防文化的重要场所。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港口博物馆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