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保护(PC)是使文化遗产可持续保存并传承的核心策略,自20世纪初在国际上萌芽,于21世纪初引入中国并不断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需深化对预防性保护的系统性认知,结合我国文化遗产现实保护需求,推动预防性保护体系本土化,将国际经验转化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路径,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每一处古迹或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强调“提升预防性保护能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从“抢救性保护为主”转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基层文保单位预防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体系有待加强。据此,本文将在考察预防性保护理论的引进历程以及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该理论,并结合国际最新案例,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适合中国国情的预防性保护系统应用的路径。
预防性保护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现状
预防性保护理论于21世纪初引入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在甘肃平凉市博物馆和湖北武汉市博物馆实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示范工程,开启了预防性保护的试点探索。 正式提出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是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通过“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系统提出了中国预防性保护技术的核心内涵。2018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明确将预防性保护作为文物保护的重点任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25年3月施行)将预防性保护纳入法律框架。故宫博物院于2008年启动遗产监测方案,2011年成立世界遗产监测部,标志着预防性保护在大型文博机构中的制度化实施。西安城墙打造的“数字方舱”推动文物保护从“抢救修补”迈向“智能预防”。我国预防性保护工作已构建起“国家—地方—机构”三级体系,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和工作人员对预防性保护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性思维和全局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硬件设备的购置,而忽视了预防性保护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在一些基层地区,甚至都没有相关的保护性配套设施和系统,也缺乏专业的预防性保护人才队伍,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执行力度十分有限。新时代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公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展示和利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我们也需在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预防性保护理念的认识,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
国际应用实践与预防性保护理论的再认识
1930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文物保护会议上,首次提出了通过控制博物馆环境(如温湿度、光照)延缓文物劣化的理念,标志着预防性保护的萌芽;1963年,切萨雷·布兰迪在《修复理论》中系统阐述了预防优于干预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伯纳德·费尔登提出预防性维护概念;90年代末,斯特法诺·戴拉·托雷提出计划性保护;2003年沃勒在《文化财产风险分析模型》中提出开发预防性保护系统并应用于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案例;国际化标准组织(ISO)于2010年发布《结构设计基础——既有结构评定》,该标准涉及到对既有结构(包括文化遗产建筑等)的评估,可应用于文化遗产结构方面的风险管理;2016年,加拿大文物保护中心(CCI)与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中心(ICCROM)联合出版的《ABC法—一种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风险管理方法》涵盖了文化遗产建筑在内的结构评估,为降低遗产风险、实现有效保护提供了最新的系统性思路和方法。
2019年由Prieto, Ortiz等人介绍了一种创新的方法,基于人工智能模型的城市中心遗产预防性保护新计算工具:Art-Risk 3.0。Art-Risk 3.0是一个文物风险管理与保护的免费人工智能平台,该平台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中的空间数据与专家评估,以识别遗产建筑所面临的背景威胁水平和脆弱性程度,评估遗产建筑风险,这种方法能够管理建筑物的脆弱性、风险和功能服务寿命,为业主、地方、区域和国家管理部门提供基于实证数据的保护依据。到2023年,该人工智能平台开始受到国内关注。2024年,Ouaali.Samia和Anouche.Karima通过对姆扎布山谷(the M’Zab Valley)的案例研究,提出社区参与对预防性保护的关键作用。该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会可持续性,强调了社会因素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2025年2月,一项名为HeritageWatch.AI的计划在巴黎启动,由法国文化部在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宣布。该计划旨在通过结合卫星图像、3D建模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全球文化遗产提供实时保护数据。2025年6月20日,中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动态监测与风险评估”项目会在武汉大学顺利召开,该项目深度融合遥感测绘、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智能探测—知识挖掘—动态监测—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研发文化遗产动态监测与可持续发展利用平台。这与意大利国家级的“Risk Map”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十年,物联网、AI技术与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融合,推动预防性保护从“人工定期检查”转向“实时数据驱动决策”的智能化升级。纵观预防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可知, 预防性保护并非单一的技术理论,而是以理念要义为统筹、以技术支撑体系为框架所搭建起来的遗产保护体系,其要义在于:将保护重心从问题发生后前移至风险发生前,在风险发生前进行识别与控制,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科学的监测与评估,预防性保护不仅仅强调数据化和智能化,更注重的是对数据做出风险前置应对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就技术支撑体系方面,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高精度、低扰动监测技术是基础。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光纤传感(FOS)、微环境监测仪等监测手段对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SO2,NOx,VOC)、结构位移/振动、虫害活动等各项参数进行实时、连续、远距离监测,并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与传输。这一点国内已做出相关的研究和应用(2011年)。
多源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平台是关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把监测数据、遗产本体信息、历史修缮、环境地理信息等统一采集进系统,形成数字化的“遗产健康档案”。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异常识别、劣化趋势分析和风险等级量化的多源数据融合与平台建设。鉴于此,国家顶层设计、统一标准及强制性预防维护制度是预防性保护落地的重要保障,而动态的监测数据则是实现资源精准投放的科学依据。
预防性维护决策系统是核心。在开展风险评估后,以该遗产的价值、材质特点、成本为依据,生成具有特色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包含定期巡查、微环境控制、预防性虫害治理、客流控制等,明确干预优先级、周期与方法,严格执行科学决策下的预防性维护方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保护。
公众参与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补充。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开放部分数据,既能吸引更多群体的关注,又能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预防性保护在中国本土化应用的路径
要发挥预防性保护的最大效益,需紧密结合本国国情,走出一条特色化路径:
在相关法律法规中,需进一步强化预防性保护的责任主体、强制检查周期及预防性维护要求;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文保科技专项中,可以明确划拨预防性保护系统建设与运维的固定比例,鼓励地方政府配套。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避免“一刀切”,国家级重点单位可覆盖全面、完善的预防性保护系统,省级及以下单位可用移动巡检的方式先构建关键的风险点如木结构建筑承重节点、库房核心区等,逐点采集进行分析并制定对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并完善自己的预防性保护平台。
培养“文物医生”队伍,在高校文保专业增设预防性保护课程,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建立预防性保护培训中心,为基层文保所、博物馆培养兼具数据解读、风险评估与基础维护技能的“文物医生”;探索“区域协作中心”模式,以省或市为单元,搭建“预防性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为辖区内中小型文博单位提供设备租赁、数据托管、远程分析、风险诊断、维护方案设计等技术支持服务,补齐其技术力量短板。
开发“文物健康”APP,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向公众适度开放部分非敏感的监测数据,并设置“隐患上报”通道,鼓励公众参与;强化阐释性展示,在博物馆、遗址公园设置专门区域,运用可视化手段,生动展示预防性保护的原理、作用与成果,讲好“防患于未然”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故事,增强公众认同感,提升公众参与和价值传播。
预防性保护是当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潮流。主动干预、风险管控、数据驱动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中国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国家发展蓝图之中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及路径建构的要求。因此,推动预防性保护在中国落地生根至遍地开花,构建“国家平台支撑—分级分类实施—区域协作服务—公众参与共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性保护体系,赋能基层保护,加强遗产保护预测性、精准性与科学性,对于缓解当前保护压力、化解“保护性破坏”问题迫在眉睫,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长期保护、长久保存,赓续中华文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