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的深度赋能与未来展望
——以虢国博物馆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蒋培培

文物是历史文明的见证,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演变历程,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文物不仅是守护过去的荣光,更是为未来留存发展权。“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与利用”是当下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趋势,虢国博物馆作为以西周虢国文化为核心的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在这方面有不少实践经验。通过持续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力度,坚持保护为主、保用结合,积极探索、大力拓展文物保护及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构建文物科技保护创新体系,支撑文物事业科学发展,既保障了文物安全,也提升了展示利用效果。

加强文物保护基础建设,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

文物科技“物联网+”,助力文物库房提升建设。虢国博物馆文物库房面积1200平方米,分为两处。原建库房位于主体建筑下层,属半地下式库房。空间狭小,陈设简单,未能达到标准化库房要求。为做好文物预防性保护,2014年修建文物保护中心,新建文物库房400平方米,增设文物修复室与转换库区域,改善了原来的库修混用情况,使库房空间与布局得到了合理的完善与利用。

为改善文物保存环境,近年来,虢国博物馆把文物库房预防性保护项目列为重点工作。分别对两处库房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先后对库房进行基础性装修改造和加装预防性保护设备,安装智能温湿度调控系统,实现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达到恒温恒湿效果。各类文物按质地设定温湿度,达到各自适宜的保存环境。结合物联网远程监控,为文物保存环境提供更高效、精准的保护。为便于对文物保存微环境的质量检测,还配备各类型手持便携式环境检测仪。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为展厅重点展柜加装了小型恒湿设备及监测设备,实现了展柜内部微环境的温湿度调控及监测。为做好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和管理,定制馆藏文物管理系统和文保管家APP,加强文物的动态管理及实时监测,目前库房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达到文物预防性保护标准。

文物科技新材料应用,加持文物保护装备建设。为改善文物裸露存放的情况,虢国博物馆先后为馆藏文物配备专属囊匣300余个。囊匣材质有传统木质、纸板加棉及人造板材加棉等。随着文物保护力度加强,新材料的不断研发,2020年,在库房预防性保护提升项目中专门为馆藏珍贵文物定制无酸材质囊匣600余个,配备文物专属柜架和脆弱材质文物智能调控储藏柜,柜架均采用钢板结构与樟木柜板结合亚麻布面包装,达到了承重、防滑与防虫的三重效果,使各类文物得到最佳的预防保护。

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力度,推进文物保护修复建设

虢国博物馆历年来坚持做好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注重文物价值综合研究、文物本体材料及文物病害、无损分析检测等基础研究工作。2012年—2015年,虢国博物馆联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了《虢国博物馆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和《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虢仲墓(M2009)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2017年完成对馆藏449件(套)青铜器的保护修复。2019年—2021年,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编制《虢国墓地M2009出土麻织品保护修复方案》,完成馆藏4件(套)濒危麻织品的保护修复。2020年,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了《三门峡虢国墓地虢仲墓(M2009)出土竹木器保护修复方案》,对63件(套)馆藏竹木器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2021年,联合金艺桥(北京)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对馆藏锈蚀严重、亟待处理的116件(套)金属器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目前,已有682件(套)可移动文物得到保护修复。在藏品保护修复的同时,也对常见病害病理做了相应的检测与研究,通过病害部位的分析与检测,编制出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案,使文物得到科学保护。

加强文物数字资源利用,推进文物信息化建设

2023年以来,虢国博物馆针对文物保护工作重点开展《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和《虢国博物馆数字化提升项目》,开展智慧博物馆技术支撑体系研究。《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包括对馆藏珍贵文物信息数据采集及三维制作、基本陈列展览及公共区域部分全景的扫描与建设、藏品综合管理及导览系统的建设。通过对文物数字资源采集、加工,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和利用,配合国家文物大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文物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文物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资源共享共建。

《虢国博物馆数字化提升项目》以打造动态演绎展项为主要形式,把虢国历史文化传递给游客。百度线上智能引流导览结合互联网技术,从智能导览、语音讲解服务、社交媒体传播推广等方面,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参观体验。车马坑纱幕投影打造动态演绎展项,以纱幕视频动态播放的方式,展示当时虢国兵强马壮的军事实力,使游客如置身于车马辚辚、雄伟壮观的军阵之中。U型沉浸式体验项目以历史上西周初年虢国受封立国、迁徙、发展演变中的历史故事为内容,通过LED沉浸式体验及墙面投影等表现形式,参考周代青铜器纹饰元素,进行空间设计,地面以时间之河为创意,与墙面共同形成有机整体。

加强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文物平安工程建设,筑牢文物安全屏障

虢国博物馆重视文保队伍培养,每年坚持选派专人参加各级文物保护培训。截至目前,虢国博物馆有文物保护修复人才6名,保管员均经过岗位培训并取得岗位资格证。

虢国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近年来,为配合展厅与库房升级改造,分别对安防和消防系统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为更好地保护遗址及文物提供了有力保障。库房和展厅的安全设施健全,均有报警联动设备,起到防火、防爆、防入侵的安全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馆藏文物安全。

虢国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先后在文物保存条件达标和标准化库房建设、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文物平安建设工程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在文保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修复技术不够系统。从过往的情况来看,部分文物的保护修复措施存在缺陷。例如,虢姜铜甗曾因展览需求进行过简单的除锈修复,但这些措施不够系统和彻底,影响了文物的外观和保存。

依赖外部专业力量。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虢国博物馆较多地依赖外部专业机构。比如,需要委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来编制保护修复方案,承担修复工作等。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身文物保护技术团队的成长和发展,也可能在沟通协调等方面增加成本和难度。

数字化保护水平有待提升。虽然虢国博物馆在数字化展示方面有一定举措,但与一些大型博物馆相比,其数字化保护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比如,在文物的三维建模精度、虚拟展示的互动性和沉浸感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展望未来,虢国博物馆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有望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系统性升级,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与多维融合,构建“保护精准化、修复自主化、展示智能化、研究深度化”的新格局,使虢国文化遗产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技术赋能保护修复,构建全链条科学体系

未来,可依托高精度检测技术建立文物“健康档案”,对青铜器、玉器等不同材质文物的病害进行动态监测与预警,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防护”。针对过往修复不彻底的问题,引入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修复剂等前沿技术,结合数字化模拟技术预演修复效果,确保修复过程的可逆性与长效性。

培育内部专业团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组建核心保护团队。招聘文物保护、材料科学、考古学等专业人才,建立馆内专职文物保护修复团队,明确分工,逐步承担常规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同时深化与外部科研力量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联合修复”“项目带教”等模式,让馆内人员参与方案编制和修复过程,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和经验,逐步提升自主完成复杂项目的能力。

深化数字化融合,让文物“活”在当下与未来

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将实现“全细节建模+沉浸式传播”的突破:运用毫米级三维扫描技术还原文物纹饰、铭文的每一处细节,建立可用于学术研究的高精度数字库;借助VR/AR技术打造“虚拟虢国”场景,让观众通过元宇宙平台“参与”西周贵族的生活场景,在互动中理解文物的历史语境。同时,可将数字资源接入省级乃至国家级文化遗产共享平台,与其他博物馆联动开展跨时空展览,让虢国文物走出地域限制,成为公众触手可及的“文化符号”。

总之,随着科技手段的深度渗透与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虢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将从“技术应用”迈向“体系创新”,既守护好文物的物质本体,也让蕴含其中的西周文明在当代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0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