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修复的是一组象征着清代中央政权与西藏政治和宗教交流重要节点的藏传佛教造像文物,即雨花阁东次间原状保存的一组以“檀香木观音菩萨”为主体的文物。该造像复制于布达拉宫的圣观音像,乾隆十七年(1752)进贡至京,之后,清宫对其装帧题铭,为其添供佛衣、佛珠等,并多次仿制。
修复内容包括檀香木金漆站姿观音菩萨;木胎金漆六拏具背光座(无确切记载,通过工艺特征判断为西藏制作,与佛像一同进贡;背光座券门内楠木背板磁青纸图绘、背光座后磁青纸图绘题铭为乾隆十七年清宫造办处添配);木胎红漆描金莲花座(无确切记载,通过工艺特征判断为清宫配制);刺绣披肩裙璎珞佛衣(乾隆十八年添配;佛衣为造办处设计、苏州织造制作,于乾隆四十二年重做和更换;璎珞为造办处设计并制作);108颗红珊瑚念珠(乾隆三十一年添配)。
文物伤况由材料特性、工艺特点和特殊环境共同造成。本组文物自乾隆十七年于雨花阁原位陈设至今,基于雨花阁功能的转变,其具体环境状况可分为两个阶段。雨花阁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佛堂,清朝统治时期雨花阁内佛事活动频繁进行。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雨花阁从佛堂转变为古建筑文物库房,但古建筑密封性不足,温湿度变化不可控制。以上两个阶段的特殊环境因素,结合文物材质特性和工艺特点,最终造成了本组文物较为复杂的伤况。
因本组文物材料多样、工艺复杂,材质包括紫檀木、天然漆、丝织品、珊瑚、玻璃、珐琅、磁青纸等,工艺包括木雕、染织、刺绣、珠串、彩绘、金漆等,每种材质及工艺均具复杂性,且伤况类型多样化,故项目以整体体系为考量,将多个修复组、检测分析组和一个信息采集组共计40余人组建成完整的修复团队,以合理的协作机制,合作开展各组件不同材质、工艺、伤况的修复工作。在修复过程中,团队以修复需求为主导,以检测分析为重要的论证手段,通过“提出需求-检测论证-修复方法”这一基本流程,充分论证每一个修复步骤的合理性,使得修复过程中各专业门类协同合作顺畅。
修复过程即为针对多类材质、多种工艺、多种伤况的修复策略分析、修复难点突破和修复方法创新。其中,佛衣原位修复、木胎数字补配与传统补配结合、漆面保护性修复等技术突破,以及针对多种材质、工艺、伤况的修复经验,对未来其他文物的修复保护具有普遍参考价值。
修复团队以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技术为基础,结合充分的论证,通过严谨规范的修复流程,恢复了文物外观完整,并对结构进行补强,成功解决部件掉落的安全隐患,形成修复效果的长期有效性,有利于文物后续的保存、运输、展陈的安全。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