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文物记忆 传承抗战精神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绘就新时代发展蓝图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丁新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依托丰富的展陈内容及地道、遗址区的教育资源,守正创新、积极作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努力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守正固本,

筑牢革命文物保护根基

原址原貌修缮,守护历史记忆的“活化石”。现保护区面积20万平方米,拥有传统民居、作战工事、历史建筑200余处,现存地道约3000米。冉庄地道战遗址坚持“预防为主,保护第一”的工作方针,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现状”的修缮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历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2022年,实施12处冉庄地道战遗址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修缮后的建筑对于保持遗址区整体环境风貌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延长了遗址区地上建筑的展示线路,丰富了地上建筑的展示内容。对于十字街古槐上留存的弹痕、墙面上斑驳褪色的抗日标语进行针对性保护,让这些历史印记得以原汁原味地留存,对周边传统民居、街巷风貌进行全面整治,基本保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村落的古朴格局。

数字化建档,深挖文物背后的“鲜活故事”。为了让革命文物真正“开口说话”,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成智慧化信息平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文物精细测绘、高清扫描、三维建模和资源管理,对其中25件珍贵文物进行了三维数字化数据采集。实现场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和微信小程序导览等功能。游客通过手机即可“触摸”文物细节、聆听背后故事,让历史遗物化作承载英雄事迹的“活教材”。

教育融合,

拓展革命文物育人功能

“行走的课堂”研学实践,培育红色接班人。组建思政课讲师队伍,持续推进红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持续用好一“老”一“小”讲解员队伍(“老”即老党员、老专家、老民兵;“小”即小小讲解员、优秀共青团员、志愿者等),通过开展现场教学,构建“大思政课”体系,让思政课“活”起来。多次邀请老党员、老民兵、老专家到冉庄,以亲身经历及学术研究成果为前来参观的学校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部队官兵等团体现场讲述冉庄的抗战历史,受众达3000余人次,推动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依托清苑区融媒体中心打造的“思政云课堂”,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全区12万名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创新宣传形式,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能。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勇于突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路径,有效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覆盖面。一是策划特色主题活动。打破传统的“传话筒”“扩音器”宣传模式,以快板、歌曲、舞蹈、朗诵等形式创新开展清明祭英烈、“唱支赞歌给党听”“开学第一课”等系列活动112场次,线上线下受众达530万人次。二是活化历史讲述方式。创编《地道战歌》沉浸式情景剧、红色故事会、快板书、舞台剧等文艺作品,由宣传队员和志愿者倾情演绎,让历史人物“活”起来,让革命故事“动”起来,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培养“红领巾小讲解员”,以童声讲述红色故事,效果显著。截至目前已培养小小讲解员330人。三是活化文物利用。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不断拓展革命文物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延伸式宣传,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焕发新活力。冉庄红色故事多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冉庄地道战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借助河北省文物局主办的“DOU来讲文物”活动契机,讲解员通过抖音平台,为公众讲解展厅内革命文物背后的英雄事迹,真正做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丰富研学活动,发挥教育功能。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强化其爱国情怀,不断丰富完善研学路线和内容,成功实施红色旅游研学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4年至今,景区共接待包括大学生、中小学师生研学团体683批次,受教育人数达2.6万人次,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红色文化,延续红色血脉,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

丰富媒介宣传,扩大教育受众。作为河北省红色旅游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助力推进河北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精心打造的“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红色力量”课程在“河北干部网络学院”平台上线,成为全省干部职工的学习内容,截至目前已有万余名学员在线学习。

近年来,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创新宣教形式,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报道内容涵盖红色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文物保护等,形成多维度传播矩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响力持续扩大。

下一步,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将重点推进“一队一班一团”建设与云展馆升级,精品化打造《地道战歌》情景剧,推动红色文化进机关、进校园等“七进”活动;持续做好文物保护修缮,让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完善基础设施与管理服务,让更多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抗战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1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