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卫城墙遗址:打造基建考古保护利用新范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陈靖云 田恬

南海卫城墙遗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西正路与运河东二路交汇处,毗邻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迎恩门城楼,面积约15000平方米。2023年下半年在配合“东莞记忆”项目迎恩门记忆墙工程建设中,依据“先考古后建设”原则,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项目用地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3000平方米,2025年1月,该考古发掘项目通过广东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遗址文化遗存丰富,清理出土明清时期的城墙基址及城外道路、排水系统等配套设施,城内房屋基址、水井等生活设施,并出土了宋至民国的建筑构件和生活器物。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东莞古城遗址考古的空白,实证了东莞作为“粤海第一门户”在明代军事海防体系的重要地位以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价值,是考察和研究明代广东军事海防体系、海丝贸易保障及东莞县城建置沿革的重要资料,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岭南沿海城墙建筑史、城市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宝贵实物例证。

践行“先考古后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的关系

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近年来,东莞在历史城区莞城街道积极推进“东莞记忆”项目,打造迎恩门城墙公园,建设两层地下停车场和地上一层建筑。市文物部门按“先考古后建设”的原则,提前介入,协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勘探和文物保护工作,发现了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南海卫城墙和城内古建筑遗迹、遗物,是东莞作为海丝重要节点、对外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的重要见证,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岭南沿海城墙建筑史、城市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宝贵实物例证,是重要的考古发现。市文物部门及时与城建部门沟通、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阐明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及在历史城区发现明代城墙遗址的重大意义,引起全市上下高度关注。东莞市决定取消建设计划,保护文物免遭建设工程破坏,开展进一步考古发掘,并谋划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加强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凝聚文化遗产保护共识。南海卫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赓续文化血脉、传承中华文明、增强市民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25年2月25日上午,东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扩大会议,创新采用“实地调研+辅导报告”的方式,组织市四套班子领导到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实地调研,并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莞可园举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专题辅导报告会,市委主要领导部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着重强调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先考古后建设”原则,防止建设性破坏事故。会议视频连线市行政办事中心以及各镇街(园区)36个分会场,覆盖全市约4000名领导干部,凝聚全市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扛好文明传承、文化延续重任。

坚持“保护第一”,用科学方法筑牢文物保护根基

落实保护措施和资金保障。由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要负责考古发掘研究,后续的考古遗址现场保护需由地方政府承担。东莞市委、市政府落实“原址保护”原则,在考古发掘结束后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对遗址现场实施安全围挡和严格管控,安装全方位监控系统并与公安部门联动;安排保护资金,委托专业单位编制《迎恩门城墙遗址临时保护措施及维护服务设计方案》并经广东省文物局批准同意后实施,为后续活化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应对环境挑战。遗址所在区域地下水位高,春夏天暴雨天气频繁,且市政排水管道密布并贯穿其中,存在多种积水来源问题,对土质遗址的保护挑战较大。为此,东莞委托专业团队制定完善的保护措施。针对天上水,在重要遗迹上方修建临时保护棚及挡水坎,对其他遗迹结合后期展陈需要进行可逆性临时回填;针对地下水,建立主动式地下水管控系统进行集水抽排,实时监测并动态调整设施布置及抽水策略;针对市政排水管道侧壁水渗透,进行废弃管道防渗处理及封堵、更换封闭式排污管道并回填。为确保遗址本体安全,对遗址土质、砖石质、木质等不同材质遗迹开展14项保护性试验,选取最佳保护效果的病害治理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同时全面系统进行遗址防治监测和维护,为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奠定基础。汛期对遗址采取临时覆膜、定期抽水等措施,降低暴雨对遗址的持续影响,预防突发事件。

加强专家智力指导和支撑。东莞市多次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或论证会,邀请国内知名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专家,为遗址的价值阐释、学术研究、保护技术、展示利用方案等提供专业指导,确保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

协同“四普”工作提升保护等级。南海卫城墙遗址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的重要考古新发现,接下来将根据“四普”工作安排依法提升文物保护等级,加大保护力度。

实现社会共享,通过考古成果“出圈”赋能历史文化传承

高规格权威发布考古成果。2025年2月25日,东莞市政府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市委分管领导进行主发布,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要负责人介绍考古成果,同步发布新闻稿、宣传视频,第一时间向公众全面、权威地展示其考古成果及价值,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央媒省媒及行业媒体重点报道96篇,发布后五天内网络互动声量超622.8万次。通过对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成果的广泛宣传,重塑了外界对东莞作为工业制造业名城的形象,提升了群众对东莞历史文化的认知、对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的参与度,凝聚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加强遗址阐释,讲好东莞故事。围绕公众考古,莞城街道立足迎恩门及南海卫城墙遗址价值,创新设计多种文化体验产品,开发“邀你登迎恩门,观南海卫城墙遗址”系列城址主题游览路线,组织群众登上迎恩门,近距离观看南海卫城墙遗址,介绍考古知识和成果,特别是在青少年儿童的专场活动中增加手账创作环节,让青少年儿童通过贴纸和画笔将遗址融入手账,从纸上“活起来”。

在保护中传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考古遗址公园

高水平规划遗址公园。东莞立足考古发掘成果,邀请国内高水平专业团队,持续深入研究遗址价值,整体规划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原址展示、数字化复原、互动展览等方式,打造一座集中展示东莞城市发展历史、古代中国海防体系,兼具历史教育、生态涵养、休闲游憩、城市文化门户等功能的复合型城市考古遗址公园,呈现海防历史与城市发展脉络;同时结合研究成果制定考古发掘计划,开展公众考古,增强市民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与参与感。

融入区域统筹活化。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围绕迎恩门节点进行展开,联动南侧西城楼公园及周边历史文化街区(如中兴路—大西路历史街区)等资源,将其纳入城市历史文化展示体系中统筹规划推进,使之成为认识东莞的地理标识,唤起东莞历史记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进一步彰显特色文化形态,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执笔:陈靖云 田恬)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9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