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八千年跨湖桥文化到五千年良渚文化的史前文明曙光,又历经吴越国首府和南宋建都,杭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杭州市在实践中探索考古前置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历史文脉传承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映成辉,不断展现古都杭州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文化担当。
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长效机制
2009年起,杭州市就在城区和余杭区等地开展建设前的考古勘探和发掘试点工作。2014年起,鉴于有些土地在出让后发现地下文物造成退地纠纷,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和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协商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前置到土地出让以前,逐步在全域推进。按照《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要求,对涉及地下文物区域和用地五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项目地块开展考古前置工作。
2021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践出台《杭州市经营性土地考古前置工作指南(试行)》,全方位推进经营性土地考古前置工作,非经营性用地后续也逐步纳入到考古前置工作中。202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后,2024年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杭州市加强考古前置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土地储备(出让)或划拨前,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文物遗存保护等工作,全面推行考古前置。2025年,杭州市园文局编制《杭州市考古前置工作指南》,对涉及考古前置地块的工作内容进行全流程梳理,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经过长期的探索,杭州市已逐步实现全域考古前置工作,2024年全年杭州完成考古调查项目1329宗,涉及调查面积5200万平方米;完成考古勘探项目373宗,涉及勘探面积约1040万平方米;完成考古发掘项目56项。
系统谋划,在改革中深化相应制度
一是提高保护意识,明确各方职责。通过上门服务、建立市、区(县)两级协调联络机制,宣传考古前置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要求,加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考古前置工作的认识。促使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听取考古前置相关报告,研究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明确各区、县(市)政府考古前置工作主体责任和文物、土储或建设单位的直接责任,压实文物保护工作职责。
二是建立协同机制,保障项目建设。推动各区、县(市)政府建立多部门参加的考古前置工作协同机制,协调处理考古前置与土地出让(划拨)、城乡建设的关系。文物部门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加强考古前置工作的计划性,通过与各区、县(市)政府联动编制年度考古发掘计划等方式,集中力量破解考古发掘项目过多与考古发掘力量不足的矛盾,对于部分省市重点项目,建立专班,全力保障。
三是充实考古力量,优化工作效率。加强市、区两级文物部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杭州市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从15人增加到25人,2020年扩充至50人,并逐步实现满编运行。市属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等地下文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引进考古专员,加强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利用力量。加强文物普查及专项调查工作,组织开展区域考古调查和评估等工作,借助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机遇,全面梳理杭州历史文化资源情况,提升考古前置工作效率。
科技赋能,在数字化中实现全链条管理
一是搭建智慧考古平台。通过数字化改革攻坚,2022年起杭州市园文局建设启用“考古一件事”数智考古系统,打破线下办理流程分散问题。系统中构建起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全流程机制,建立申请单位—区文物部门—考古发掘单位—市文物部门的协同办理机制,透明办事流程和各方责任,压缩不必要审核流程,实现信息互通,减少服务对象等待时间,大幅提高考古前置工作效率。
二是建立“考古一张图”。推动考古前置项目“一张图”建设,锚定南宋临安城复原、良渚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构建杭州市考古地理信息体系。将全市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埋藏区信息导入系统,在办理考古前置过程中及时发现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历史文物资源情况,有效保障“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落实,确保文物安全。
三是推动考古发掘全流程管理。建立考古工地和出土文物管理系统,涵盖现场记录、档案登记、标本管理、报告编制、出土文物流转等模块。推动考古过程可追溯、可验证,实现考古成果的规范管理和高效利用。
成果惠民,在创新中优化协同机制
一是坚持服务意识,不遗余力保障地方发展。市文物部门成立考古前置服务专班,由市园林文物局牵头建立领导之间、处室与区县部门之间、考古工作经办人员之间不同层级的沟通机制,加强与各区县政府、部门的沟通对接,及时解决考古前置问题。对考古前置项目采取重点项目逐个跟进、大型项目尽早介入的方式,着力保障省市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通过原址保护等多种思路,合理配置考古发掘力量和项目安排,大大缩短考古前置工作时间,实现高效推进。
二是聚焦考古价值,因地制宜保护发现文物。利用考古前置契机,全面梳理南宋临安城、钱塘江海塘等重要地下文物分布情况,实现城市建设发展与考古前置工作良性互动。推动重要考古发现成果转化,建成开放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临平古海塘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推动衣锦城、泗州造纸作坊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地方文旅发展重要地标。
三是创新参与路径,久久为功推动公众考古。多种形式丰富公众参与考古工作,举办“文物普法进企业”等活动,广泛宣传考古前置等工作。结合杭州本地高校课外实践等课程,组织师生深入参与考古发掘现场,探索考古发掘工作内容。举办展览呈现杭州考古成果,2013年起杭州市文物部门连续十余年举办年度考古工作盘点和“发现杭州”考古成果展等公众活动,以多种途径宣传考古发掘成果。对部分关注度较高的考古项目,通过现场参观、举办讲座等方式,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执笔:胡选奇 周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