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简称“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继2002年修订基础上的又一次全面完善,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迈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此次修订在文物价值阐释、宣传教育、展示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补充与完善,明确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方法及实践路径,更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以新法实施为契机,以安徽博物院为例,聚焦制度建设、最小干预原则、红色文物保护等内容,探索博物馆在文物保护领域依法治理的实践路径。
健全制度体系,
不断夯实馆藏文物保护基础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
安徽博物院现藏文物31万余件(套),是文物收藏保护、展览展示、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始终坚持把文物保护置于首位,形成了从征集、鉴定、保管、修复到展示、研究、教育等多节点流程化的工作体系,内部职责明晰、协作高效。馆藏均依据材质、保存环境等分类、分级保管,推进数字化采集,建立了“馆藏文物数据库系统”“珍贵文物数据库系统”。坚持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修复并举,依托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在文物预防性保护、书画装裱修复、金属文物修复等七大领域深耕细作,同时搭建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促进文物日常保护与濒危文物抢救修复协同共进。此外,还常态化开展涉案文物鉴定,为打击文物犯罪、守护文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策划“鉴宝江淮行”“安博鉴真”品牌活动,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公益鉴定,普及法规与鉴赏知识,拓宽文物传播渠道,持续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完善了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明确了各级政府、有关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保护责任。为贯彻落实文物工作要求,推动文物保护法在基层博物馆落实到位,安徽博物院以法治思维为导向、制度建设为抓手,一次性汇编整理12大类、99项管理制度,形成《安徽博物院制度汇编》,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从制度层面保障馆藏文物的研究利用与保护传承。如列入汇编的《文物鉴定工作人员行为守则》等制度涵盖文物鉴定、入藏、修复等,明确文物保管、保护、利用过程中的操作规范;《院级课题管理办法》等制度鼓励自主开展学术研究,推动馆藏文物的价值挖掘和文物保护的科学性研究;《文物资源社会化服务暂行管理办法》等开拓了科研机构、企业及个人投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为社会力量参与的可持续性和规范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践行最小干预,
有效推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特别增加了最小干预原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动不可移动文物有效利用。”提出了文物建筑应当得到合理的利用,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安徽博物院老馆)建筑本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设的典型仿苏式建筑,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至2020年期间,在《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保护规划》的指导下,遵循“最小干预、不改变原状”原则,对大楼进行了多轮修缮加固,并同步实施数字化保护。修缮过程力求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筑的初建格局及其蕴含的历史信息,确保原真性。重新开放后,依托大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厚重的历史记忆,持续释放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历史教育的时代价值,以近现代主题展为主线,打造“文化雅集”“红色记忆”等社教品牌,联动周边文化节点,嵌入城市更新与社区生活,让公众在文物空间中共享城市记忆、增进文化认同。
始建于清代的徽州古民居“冯仁镜宅”如今静静伫立在安徽博物院“徽州古建筑”展厅。历经十余载开放式陈列,虫霉滋生已危及建筑雕饰与结构安全。2024年,安徽博物院在全面评估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启动抢救性保护。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采用“密闭熏蒸”技术,完成70余件木构件、20件纺织品的熏蒸处理,累计消杀体积1788立方米,覆盖消毒空间1.6万立方米。项目完成后,“冯仁镜宅”再度开放,不仅挽救了这座珍贵文化遗产,也为同类古建筑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汇聚社会力量,
全力推进红色文物保护传承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第十二条补充了“对与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和伟大建党精神等有关的文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保护。”第十九条提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遗产保护”。
一直以来,安徽博物院把红色文物视为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现藏革命文物、藏品6500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200余件(套),囊括印章、书籍、奖章、旗帜、烈士遗物等,地域特色鲜明、史料价值丰厚。目前已完成珍贵革命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和保护,持续深化研究阐释、创新展示传播、拓展教育功能,推动红色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近年来,安徽博物院紧扣时代脉搏,创新打造“‘四史’教育在安博”品牌,先后推出“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等红色主题展,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其中,“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更以“零馆藏”为起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深度参与,通过协同推进文本编撰、展品征集、资金筹措等,汇聚合力打造展览精品,获得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成为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红色展览筹备过程中,安徽博物院以展品征集令为纽带,面向社会开展“四史”物证专题征集,新入藏革命文物1000余件(套),为整个红色展陈体系注入源头活水。通过“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工程图纸、宣传册、奖章、历史照片等珍贵实物从民间“散珠”变为系统馆藏,安徽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院、省水利厅、六安市委市政府等部门更以资金投入、研究支持深度参与,推动地域红色文化研究、活化与传播形成良性循环。
多年来,安徽博物院在文物保护传承的多重领域不断创新与探索,屡创佳绩。未来,将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为准绳,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积极探索文物保护新模式,让馆藏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一是夯基固本,打造研究型博物馆。建成潘玉良艺术等5个非建制研究中心,推动以“安徽工匠”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实现全院业务的集群式发展;推动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建立联合研究机制,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推进武王墩一号墓出土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项目;创新策展模式,策划推出一系列讲好安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世界文明交流共鉴的原创大展,有效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
二是优化供给,建设观众友好型博物馆。依托智能导览、语音解说、AR等,为残障人士等提供精准化、沉浸式服务;依托安博“文物医院”,创新推出“文物修复全公开”体验模式,全景式呈现检测、诊断、修复全过程,让公众零距离感知匠心,提升文物保护意识;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探索在讲解服务、路线导览中的场景化应用,实现个性化、智慧化的参观体验。
三是开放共享,构建多元文化生态型博物馆。持续壮大“安博之友”“教育合伙人”,与企业深化合作;下沉到商圈、社区、校园、交通枢纽、基层单位,结合图文、数字化等展示手段,打造“家门口的博物馆”“校园微型博物馆”“书包里的博物馆”;联动知名艺术家,结合非遗、潮玩等元素推出联名文创;携手文娱IP龙头,推动核心IP的商业化运营,打造沉浸式数字展厅,让重大史实“活”现眼前、文化盛宴触手可及。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为博物馆事业擘画了新蓝图。下一步,安徽博物院将坚持法治思维,深挖文物价值,创新活化路径,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文化遗产守护者与传播者的历史使命,为加快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安徽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