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腹地,作为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文物大州,在1.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517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66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172个中国传统村落。这些散落山野的文化遗产如珍珠般串联起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明脉络,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却因山区地形阻隔、交通条件受限、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长期面临自然风化与人为损毁的双重威胁,大量文物资源深藏闺中,亟待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
2023年,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湘西州抢抓机遇,协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湖南省内率先展开探索,以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为抓手,将散落山野的各类型不可移动文物加以整合,串珠成链。
从凤凰古城到浦市古建筑群,从里耶古城遗址到四方城遗址,通过游径路线将“沉睡”的文物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活态载体。这场大山深处的“文物唤醒运动”,不仅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注入动能,更在保护与利用中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
在实践过程中,湘西州始终将保护作为首要原则,通过专题会议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贯彻落实,明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对各文物点位采用“微改造、微更新”的精细维护模式,运用“绣花、织补”方法,确保文物环境风貌不受破坏。针对湘西文物分布零散、低级别文物保护不足的问题,当地文旅广电局联合专业机构开展文物踏查,以“大遗产观”为指引凝炼游径主题,将文物与非遗、名镇名村、文化场馆有机串联,并引入利益相关方意见征询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吸纳基层政府、文保单位、居民与游客的建议,形成科学系统的保护利用规划。
面对资金与人才的客观制约,湘西州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在资金使用上,聚焦“强保护、深阐释、重运营”,打破硬件开发惯性,构建“降本增效—价值转化—持续反哺”的闭环机制;在人才培育中,为青年工作者定制职业规划,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与省级科研单位合作引入“候鸟专家”,通过会议研讨与工作坊提升专业水平。此外,湘西州以“游径+”模式构建跨业态融合生态圈,开发文创研学、主题展览、沉浸体验等多元产品,针对团体游与自助游细分市场设计分众线路,结合电子导览、线上课程等现代技术丰富体验形式,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迭代”的可持续发展链条。
目前,湘西州已陆续建成五条文物主题游径,有效推动着凤凰文庙、老司岩古建筑群等文物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工作,带动地区旅游收入同期增长8.1%,大幅度提升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文物保护“贡献率”。
今年4月,湘西州“边城往事·从文故里”文物主题游径入选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湘西州也将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状态,持续深化游径建设,全力打造武陵山区文物保护利用新高地,让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湘西故事的鲜活窗口,让每一次行走都成为文化自信的深度觉醒。
展望未来,湘西州将持续深化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紧密结合“武陵山区文明探源”等学术课题,推进里耶古城遗址等考古成果整理与研究出版,强化价值阐释;完善管理体制,提升运营团队专业化水平,推动文物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融资模式,依托数字技术创新展示手段,让每一处文物成为讲述湘西故事的鲜活窗口,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打造武陵山区文物保护利用新高地,为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湘西州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