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承发展文化的功能。近年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讲好文物故事,探寻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发展新路径。
衡南文物保护现状
衡南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全县26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不可移动文物165处,其中古遗址26处、古墓葬42处、古建筑8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其中国保2处、省保11处、市保9处、县保17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126处;中国传统村落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宗祠寺庙建筑14处,祖堂民居建筑12处,公益性建筑5处、其他8处。近年来,共维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其中国保2处,省保8处,市保5处,县保12处。
在宗祠和祖堂建筑维修工作中,宗祠和祖堂负责人向其后裔及所有权人发倡议书、邀请函,到宗祠和祖堂召开会议,通过多种形式筹措维修资金;祖堂民居建筑维修工作中,通过祖堂负责人和民居所有权人进行发动,采取赞助、募捐等形式筹措维修资金;对于公益性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镇村通过发动爱心人士捐赠的形式筹措维修资金。这些社会资本的投入,有效地修缮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资源焕发新活力
让文物资源焕发新活力、新价值,就要使其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
例如依托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根据地旧址开设革命事迹陈列馆,在中国大革命时期,李育松领导的农民游击队和宋乔生率领的水口山工人游击队以桐梓山为战略基地,建立工农革命武装红色根据地。湘南起义后,桐梓山工农游击队离开根据地,经改编加入朱德、陈毅的部队,奔赴井冈山的革命事迹进行展示;车江李祠仙根书院创办农家书屋,藏书近万册,农闲时,附近的村民都会到祠内读书看报,尤其是书院里的农业科普类书籍,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在产业扶贫中,一些扶贫对象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都会到书院里来寻找答案。宗祠每年都会定期邀请农业、水利、畜牧、林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到书院授课,每年参加听课人次过万,对当地扶贫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李祠仙根书院赢得了良好社会效益;竹塘左氏祖庙创办翼经堂书院,书院每年都会举行两次国学讲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守望一方历史文脉的重要阵地;高岭刘氏宗祠在祠内举办“家族的信仰——走进衡南高岭”主题展,展示宗祠的内涵底蕴及刘氏族人的生活风俗画卷;花桥蒋家大屋、宝盖古建筑群开办民宿、茶社等文化旅游服务场所,为乡村振兴、文化展示、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
只有让文物建筑中蕴含的各种价值得到充分彰显,才能盘活资源,切实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探寻文物“活”起来新路径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通过创新表达、文旅融合、社会参与等多维度举措,实现文物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创新表达,讲好文物故事。每处文保单位,都承载一段历史。创新表达,是讲好文物“新故事”的重要途径。单一的文物知识介绍,文字晦涩、术语难懂,大众对此缺乏兴致。只有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鲜活故事,才能唤起大众的好奇心。例如王氏宗祠的建筑特色、人物典故;惠义桥,又名二世桥的传奇故事;龙皮桥的神话传说;衡炎古道上的“南盐帮子”;“一门四忠烈”归园的隐秘战士;泉水江段氏将军家族故居“四十八根斜皮带”的趣事;古建筑里木雕石刻的图案寓意;古窑址内的远古文明。近年来,先后推出衡南古祠、古桥、古井、古亭、古门、古匾、古碑刻等衡南寻古系列报道,让大家感受到衡南文物的魅力。还将王氏宗祠的耕读文化、杨氏宗祠的廉洁文化、李祠仙根书院和竹塘左氏祖庙的书院文化、刘氏宗祠和蒋家祠堂的家族文化进行整合,形成全县独特的宗祠文化。
文旅融合,激活当地经济。建设云集窑博物馆,能提升县城品位,为县城增添一处重要的人文景点,利用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不仅能打造县城文化品牌,发展衡南旅游产业,提升新县城形象,让更多的衡南人记住自己的乡愁,还能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推动文物合理利用。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滋养和社会教育功能,让文物“活”起来。王氏宗祠每年举行春冬祭,弘扬耕读文化,每年暑假邀请宗族后裔中成绩优异的学子到宗祠座谈,勉励他们报效祖国,同时也回报家乡。衡南镇村两级文保单位将字纸塔及其文化传承作为相关研学课程内容,通过模拟古代焚字仪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文人对知识的敬畏,让中华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霭市戏台是一处清代建筑,2023年整体维修后,县花鼓戏剧团定期到霭市戏台送戏下乡。每年洛夫旧居举办“洛夫诗歌节”和洛夫诗歌座谈会,推进洛夫旧居文旅开发。
打造主题旅游线路。一是动用名人效应,将“诗魔”洛夫旧居与当地的清代民居打造整合,开辟清代民居旅游热线。二是把湘江、耒水河畔的宋代窑址、远古遗址,同湘江、耒水河边上的古河街、古码头、古渡口整体规划,形成水上旅游线路。
社会参与,共建共享
公众考古与教育。开放文物修复过程供公众观摩,举办考古夏令营、文物讲座等。民间力量动员。创新工作思路,将文物保护工作与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等工作紧密结合,出台文物保护激励政策,坚持在政府主导监督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和运营管理,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让文物“活”起来,本质是让历史与当下对话。通过文物解读、文物利用、文旅融合等多元路径,让文物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符号,为文化自信注入源头活水。未来,需持续探索文物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真正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作者单位:衡南县文化遗产事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