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承红色血脉 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东北烈士纪念馆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佟国波

作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红色文化地标,东北烈士纪念馆始终坚持发挥红色阵地作用。为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纪念馆将数字技术与馆藏革命文物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的“科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其中,“红色资源‘智慧+’沉浸式服务青少年研学教育”项目荣获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精准采集,精细呈现

让革命文物彰显“科技范”

东北烈士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7201件,其中一级文物82件、二级文物123件、三级文物6996件。近年来,有序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建设试点、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七星砬子抗联密营遗址保护展示等多个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有序推进馆藏珍贵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分期分批实施,通过评估馆藏革命文物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甄选700件馆藏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扫描,其中实物文物600件、纸质文物100件。这些文物有1933年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期用过的褥子、1936年韩勇义帮助赵一曼从医院逃走时用的皮箱、1955年团中央授予的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队旗等,既反映了东北军民联合抵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艰苦斗争,又承载着催人奋进的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可移动文物模型进行简化处理,用于虚拟文物互动展示软件,通过三维数字引擎控制文物随意抓取、缩放、旋转、移动等,将展陈方式从静态被动转变为主动交互,以科技手段拉近公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

数智赋能,技术换新

让陈列展览绽放“新活力”

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抗日战争历史,东北烈士纪念馆综合运用虚拟人、多媒体视觉投影特效、幻像膜投影、绿布拍摄与三维场景结合制作、OLED透明互动展示、L形幕与高精度三维制作等多元手段,对“九一八事变”油画场景、“克山战斗”场景、“密营兵工厂”实物展区、“攻克锦州”场景等6项内容进行了数字化提升。其中,“密营兵工厂”实物展区的“东北抗联独立师七星砬子兵工厂的机床”为一级文物,机身长205厘米、高24厘米,机头高70厘米、长37厘米、宽35厘米,脚架高58厘米,整个机床形体完整,但部件残缺且已锈蚀,是东北抗联战士不畏艰难、自力更生制造军工产品的历史见证。由于机床损毁严重且年代久远,完全修复难度非常大,东北烈士纪念馆通过文物数字化工程对其进行数字化展示,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以新的表现形式发挥其教育功能。展区创造性地运用虚拟人物“抗联小战士”回答观众的问题,讲述七星砬子兵工厂的运行机制和战士们的日常生活。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回”特定历史场景,与历史人物对话,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

智慧研学,互动课堂

点亮青少年红色成长之路

近年来,东北烈士纪念馆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建设智慧研学展区。“文物虚拟互动魔墙”通过隔空激活对应文物,可控制文物的旋转、移动、缩放,聆听文物介绍,让学生在自由探索中观察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探秘兵工厂”触控游戏深度还原七星砬子密营兵工厂车间,让青少年动手体验多种枪械,通过了解锻造、管线、装枪、试射、标记等生产加工过程,将抗战历史与文化渗透到游戏体验中。纪念馆推出的虚拟文物互动展示嵌入式小程序,实现了珍贵馆藏文物三维数字在线展示;而以采集文物图像为素材打造的“革命文物连连看”互动游戏功能区,将文物知识融入游戏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将纪念馆展览和手机移动端相连,以大屏带小屏,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随时随地查阅3D文物,实现“掌上文物”一点通。

云端传播,线上体验

掀起红色文化传播新浪潮

东北烈士纪念馆充分运用馆藏文物数字化扫描成果,结合文物背后的故事,在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百宝耀征程》《铁证如山》系列视频、《大山里的兵工厂》《文物无声 历史有音 追忆不该忘却的过去》等原创红色新媒体传播精品165集,在央视新闻和人民网等平台发布,宣传效果显著。其中,展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地区武装移民历史的《铁证如山:1939年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浏览量突破250万,央视影音客户端浏览量超100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网等29家媒体平台以及香港文汇报等相关报道,总浏览量突破620万。

与此同时,东北烈士纪念馆采用“博物馆+社会力量”形式,依托馆藏红色主题展览和革命文物资源,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将馆藏优质文物资源、社教活动与社会力量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优势整合,营造虚实有序的视觉空间和体验场域,运用数字技术拓展红色教育边界,弘扬红色文化,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引导观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作者系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8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