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博物馆作为二级综合类博物馆,肩负着传承保定地域文明的重任,见证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文物资源与深厚历史底蕴。目前,大量源自保定的文物存于国内外各博物馆及收藏单位。如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藏于故宫博物院,长信宫灯藏于河北博物院;辽三彩罗汉像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隋代汉白玉佛造像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战国青铜翼龙藏于阿联酋阿布扎比卢浮宫……
近年来,保定市博物馆策划实施“国宝回家 ‘数’说保定”项目(简称“‘数’说保定”),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的数字形态重聚。通过馆内“‘数’说保定”交互展示大屏,诸多“保定籍”文物得以“大聚首”;同时,项目成果在博物馆官网同步进行线上展示,广大文博爱好者、市民及游客登录官网即可一站式品鉴这些文物。此外,博物馆研发的“保定文物”数字回归专题系统,正持续开展“保定文物”线上征集工作,不断丰富数字馆藏,以创新方式守护和传播保定历史文化,让更多人透过数字窗口感受家乡文物的独特魅力。
技术破壁,文物资源“云端”呈现
2021年,保定市博物馆新馆落成后,面临文物资源与场馆规模不匹配的困境:保定域内12万余件(套)具有地域特色的“保定文物”,因历史原因典藏于国内外机构,馆内重点展陈实物与历史脱节。在此背景下,“‘数’说保定”项目应时而生,旨在探索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经过深入调研、多方寻访以及不懈努力,保定市博物馆以深厚的文化情怀与高度的责任担当为纽带,先后与国内外十余家典藏机构达成合作意向,通过采集、共享、购置等形式,获得576件(套)文物数据,其中三维数据39件(套)。同时,还通过共享方式获取了海外38家收藏机构典藏的“保定文物”数据。
获取数据后,保定市博物馆联合有关专业机构,组建了一支跨学科专家团队。团队构建起“数字资源征集—学术研究—创意转化”的工作体系,运用高精度三维数据、虚拟交互、IIIF等先进数字技术,让这些文物以数字形态集体回归。技术团队针对文物数据的不同特点,研发出定制化处理方案。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文物数据进行高精度建模、渲染与优化,制定了“数据征集—三维建模—智慧展陈—云端共享”的完整数字化方案。经过精心处理,即使隔着屏幕观众也能感受到文物的独特魅力与历史韵味。
共建共享,数据赋能地域特色文化建设
在数据时代共建共享理念下,“保定文物”数字回归专题系统的定制化开发,为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注入了新动能,其深远意义与影响体现在多个维度。
从共建共享角度看,该系统打破了文物收藏机构间的壁垒,标准化的数据交互机制让分散的“保定文物”信息实现跨机构流通。国内外46家收藏单位的576件(套)文物数据在此汇聚,既尊重了各机构的典藏权益,又以协同方式盘活其资源,形成“1+1>2”的文化合力,为跨地域、跨机构的文物数据共建共享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在构建地域特色文物数据库层面,该系统通过交互式可视化浏览、语义标注等功能,为“保定文物”建立了结构化数字档案。纹饰细节的高清呈现与历史脉络的关联标注,让原本孤立的文物数据形成有机整体,不仅填补了保定地域文物数字资源的系统性空白,更通过语义关联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逻辑,为地域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数据支撑。
这一系统既是文物数字资源创新应用的起点,也是激活地域文化认同的纽带,让它们成为可共享、可解读、可传播的文化数据资产,为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筑牢了数字根基。
展示革新,沉浸式交互重塑观展体验
保定市博物馆在“‘数’说保定”项目中,秉持创新理念,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文物展示的深度融合,为观众带来集知识性、趣味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沉浸式交互观展体验。
步入保定市博物馆,由8块OLED屏幕构成的环幕矩阵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该项目的核心交互装置,它实现了对“保定文物”二维、三维数据的集中展示,并对重点文物进行知识图形化解读。观众只需轻触屏幕,那些散落全球的“保定文物”便会跃然眼前,文物上的纹饰细节、背后的历史故事、独特的工艺解析等内容也会层层展开。这种互动方式有效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让他们从观看者转为文化探索的参与者。目前,该交互装置已累计触达观众5万人次,同时还延长了其在馆内的停留时长。
与此同时,“保定文物”数字回归专题系统与保定市博物馆官网及公众号深度关联。该系统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殷商吉金、巍巍燕都、汉家绝唱、盛唐余音、白石瑞像、“琉”光溢彩、风雅白瓷、灼烁重现八大版块,运用文物三维模型、文字资料、图像等方式,多角度全面展示古代保定地区生产生活的遗存物及近现代出土或发现的“保定文物”。无论观众身处何地,只要点击屏幕,就能将文物的各细节尽收眼底,从文物的纹理到工艺痕迹都清晰可见。这种体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领略“保定文物”的魅力。
文化生根,延伸社会教育链条
数字回归并非终点,让文物“活”在当下才是项目的核心。“‘数’说保定”项目十分注重创新社教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文物知识能够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延伸文化教育链条。
保定市博物馆选取了6件(套)文物,并结合史料文献等资料展开深入研究。从文物的结构、纹理、纹样、工艺和历史故事等,到同类型文物传承与沿革等多方面展开深度解析,并进行图形化拆分、描绘,形成一套完善的文物知识研究与解读成果。基于这些成果,博物馆配合开展了“多巴胺文物小课堂”等社教活动。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环节,将晦涩的文物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观众,有效拓展了观众对“保定文物”的认知深度,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此外,保定市博物馆还将数字资源深度融入陈列更新、社会教育与社区服务,让文物真正走进生活。今年,“国宝省亲——河北博物院藏‘保定文物’精品图片展”走进玉兰社区。人们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欣赏家乡珍宝,志愿者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其强烈共鸣。一位社区老人感慨:“看到祖先的智慧就在身边,自豪感油然而生。”将展览送进社区,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为保定市博物馆在新时代的一次大胆创新与实践,“‘数’说保定”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多方合作协同以及创新社教活动,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它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展示和传播的局限,让更多人了解保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保定市博物馆将继续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公众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化体验。
(作者单位:保定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