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星空中,印章犹如一颗永恒闪耀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千年文明的长河。它既是王权威仪的象征,又是艺术灵感的载体;既是文人墨客案头不可或缺的清雅之物,又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身份凭证。而2009年创办的学术论文集《印学研究》,以其恢宏的学术视野与深邃的文化洞见,犹如一把开启时光之门的钥匙,引领我们走进印章文明的瑰丽殿堂。
在当代学术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专精与广博似乎成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而《印学研究》这部由山东学者吕金成先生创办并主编的印学类学术辑刊,却以其连续二十辑的坚持与探索,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学术深耕与边界拓展并行的可能路径。作为国内第一部印学类学术辑刊,《印学研究》不仅填补了专业领域的出版空白,更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持续的创新精神,构建了一个既专业又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印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当代印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更以其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持续推动着这一领域的学术进步。
《印学研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鲜明的专题意识。从2009年创办至今,每辑确定一个印学研究选题的编辑思路,每篇文章则围绕选题展开,体现了编者对学术研究的系统规划与深度挖掘。最新出版的《印学研究》第二十辑以“玺印姓氏研究”为主题,就延续了这一传统。这种专题化的编辑策略,并非简单地将同类文章汇集,而是通过对特定主题的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探讨,形成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集群”。每一辑都如同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深度对话,既有微观的个案分析,也有宏观的理论建构;既有新材料的发布解读,也有方法论上的反思创新。这种编排方式使《印学研究》超越了普通论文集的知识堆砌,呈现出系统性、导向性和延续性的学术品格。
在研究方法方面,《印学研究》体现了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印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涉及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印学研究》明确将“相关学科”纳入研究视野,这种开放包容的学科定位,打破了传统学术研究的藩篱。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文字学方法对玺印文字释读的支撑,考古学方法对印章出土情境的还原,艺术史方法对篆刻风格演变的分析。这种多学科方法的交叉运用,不仅丰富了印学研究的手段,更拓展了印学研究的边界,使印章这一物质载体成为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枢纽。
在学术规范方面,《印学研究》始终秉承严格的学术规范,从文献征引的准确性,到论证过程的逻辑性,再到学术观点的创新性,都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使《印学研究》成为印学领域的标杆性出版物,其刊载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可信度和参考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对新资料的发布格外重视,许多首次整理公布的印章实物、印迹、印谱等,为学界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一手材料,彰显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实证精神。
在学术史方面,《印学研究》二十辑的连续出版,已经形成了一部当代印学研究的“编年史”。通过系统梳理各辑的主题和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印学研究重心的转移、方法的更新和理论的深化。这种学术积累的意义,远超过单篇论文的价值总和,它为印学研究提供了连续性的观察视角和系统性的参考资料,将成为未来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文本。作为主编的吕金成先生的学术眼光和坚持精神,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贡献值得学界充分肯定。
作为反映当代印学前沿研究动态的学术平台,《印学研究》敏锐捕捉并引领了多个学术热点。从早期对封泥、印迹陶文的系统研究,到后来对篆刻艺术创作理论的深入探讨,再到近期对玺印姓氏的专题分析,该书始终站在学术前沿,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印学研究》并不回避学术争鸣,而是鼓励不同观点的交锋与对话。这种对学术争议的包容态度,促进了印学研究的深化与发展,避免了学术研究的一元化和僵化倾向。正是通过这种持续的学术对话,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从而推动了印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印学研究》的学术价值还体现在其对“印学”的建构与充实上。在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印章研究长期依附于金石学或艺术学,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印学研究》通过持续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逐渐明确了印学的学科边界、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使其成为一门具有自主性的专门学问。而其对相关学科的开放态度,又避免了学科壁垒的形成,保持了印学研究的活力与发展空间。
《印学研究》二十辑的编辑出版历程,展示了一种专业学术出版物应有的品格:既有对传统的尊重,又有对创新的追求;既有专业的深度,又有视野的广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思想的开放性。在学术研究日益碎片化的今天,《印学研究》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照——真正的学术深耕从来不是画地为牢,而是在专精与广博之间保持辩证的张力。这正是《印学研究》超越具体研究成果的更为深远的学术史意义。
《印学研究》第二十辑始终秉持高标准、严要求,以其前瞻性的研究视角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坚守学术规范的核心价值。本辑不仅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及时反映并引领相关领域的学术热点与争鸣,更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的研究思路,凝聚了编者与作者的智慧与心血,充分体现了对学术真理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精神。正是这种对学术的执着坚守与精益求精,使得《印学研究》在学术界赢得了广泛认可与高度赞誉,成为推动印学领域发展的重要学术阵地。
《印学研究》第二十辑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研究范畴的广博与精深。本辑以印学为核心,辐射至玺印、封泥、印迹陶文研究,印人、印谱、印论研究,以及篆刻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同时,它还注重学科交叉,将甲骨文、金文、简牍、砖瓦等与印学关联的研究以及书法艺术研究等纳入视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拓展了印学研究的边界,也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印学研究》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与文化关怀,在金石与纸墨之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传统、理解文明的窗口。《印学研究》系列著作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显现。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与严谨的考证,更为当代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印章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展现了印章艺术的演变轨迹,更揭示了中华文明在方寸之间的精神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印学研究》第二十辑以玺印姓氏研究为重点,展现了印学界前沿研究成果。本辑共刊发《战国齐文字中的“敀”与“竘”》《战国秦汉玺印所见复姓考析》《新见齐复姓玺考二篇》《楚国官玺考释三篇》《战国楚陶文概述》等研究成果30篇。书中所录文章对战国秦汉玺印姓名及所见复姓进行了深度考析,持续关注与研究了米脂卧虎湾墓地出土的印章,从印学角度对古代姓氏问题及书风文风进行了诠释与解读,还对部分印学文献展开了精细考述。本辑既有对印学新材料的首次披露,又有对传世材料的深入发掘和新的考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玺印姓氏研究的内涵,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借鉴。
总的来说,《印学研究》不仅是中国当代印学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传统艺术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印学研究》以其专业的学术定位、广博的研究范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印学研究的新格局。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印学研究》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引领印学研究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单位:文物出版社)
《印学研究(第二十辑) 玺印姓氏研究》
编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主编:吕金成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