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面孔读懂大文明
——《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出版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冯朝晖

近日,一部文物科普类读物《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发行。全书通过“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三个篇章,讲述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50件文物上的中国面孔,上溯20万年前的“北京人”,八千多年前的草原陶塑人头像,下至当代戍边烈士陈祥榕,文字鲜活生动,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该书的作者翁淮南先生是一位文学博士,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中央电视台《百家说故事·可爱的面孔》系列节目讲述人,致力于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中国思想史跨文化传播研究。2024年由他主编的《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谈到这本书的创作初衷,翁淮南表示,中国面孔是独特的中华文明标识,透过中国面孔与中华民族的千年对话,能清晰看见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能感受到一种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气息,能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与底气。这些年他遍访全国的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积累了上千个文物上的面孔素材。关于此次收录入书的面孔,他在序言中写道:“关于中国面孔的选择,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时间上,涉及中华民族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二是内容上,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张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形象上,文物上呈现的面孔表情有平淡、欢喜、幽默、愤怒、悲伤,也有自信、勤劳、勇敢、智慧、坚韧,既‘可信、可爱、可敬’,又‘真实、立体、全面’。四是物证上,这些文物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壁画、石刻、雕塑、书画等珍贵文物。五是形式上,努力营造原境,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解读。六是目标上,通过中国面孔这一媒介,努力打开一个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

新书分享会上,来自文博、出版、高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畅谈《中国面孔》的读后感受。文博界专家认为,这本书的选题颇具巧思,跳出了对文物研究的传统范式,用富有激情、理性与想象力的文字,让文物开口说话,为普通大众解读文脉传承,普及文化知识。新时代以来,博物馆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博物馆人也日益关注学术研究与大众生活的结合,这本书为全国博物馆同行开启了一个努力的新方向。出版界专家认为,这本书选题新颖,架构宏大,文字优美,希望能够形成系列接续出版,也希望能作为中小学生课外教材发挥育人作用。

《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

作者:翁淮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25年7月

1 (3).jp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27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