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土楚简五种》评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朱晓雪

李天虹教授主编的《湖北出土楚简五种》(下文简称“《五种》”)于2024年3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简(五种)集成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从立项到成果出版,历时十余载,在学者的翘首以盼中,终于面世。

《五种》收录的楚简出自五地七座楚墓,这些楚墓的发掘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973年,目前安岗楚墓有详细的发掘报告,其余楚墓多只有发掘简报。因此,对其进行整理,使之尽早公之于众是十分必要的。《五种》共分两卷,第一卷刊布了严仓楚墓竹简,内容主要是卜筮祭祷简和遣册。第二卷刊布了藤店楚墓竹简、拍马山楚墓竹简、安岗楚墓竹简和丁家嘴楚墓竹简,内容除了卜筮祭祷简和遣册外,拍马山楚墓的3枚竹简内容接近文献记载中的诔文。

《五种》由李天虹教授率领多位专家学者,联合多家单位协同完成,该书的出版为学术界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在此,从材料本身和整理者的贡献两个方面,谈一谈《五种》的重要价值。

材料本身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从材料本身来看,《五种》刊布的楚简中有很多新见的文字和内容,在文字学、文献学及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五种楚简中遣册所占比重较大,部分车物、器物也见于其他楚墓出土的遣册,可以合并进行综合研究。除此之外,遣册中还出现了大量新见的名物,如藤店楚墓1号简“曼器”,指以丝织物封口的器物;安岗一号墓1号简“翟车”,指装饰翟羽的乘车;4号简“坐疐”,整理者怀疑指墓中出土的“悬鼓”,或可能指坐席;15号简“妻文”,指墓中出土的铜削刀;严仓楚墓13号简“柦柚(轴)”,指圆柱体车轴;48号简“ ”,整理者怀疑可能同“紲”;117号简的“游环”为楚遣册简中首见,这些材料丰富了楚简名物研究的资料。严仓楚墓遣册中还出现了大量独特的计量方式,主要记录席及丝织品的长宽尺寸,如“大”“广”“长”。其中与“大”搭配使用的度量单位有“呈”“幅”,与“长”搭配使用的度量单位有“主”“寻”“尺”“寸”,与“广”搭配使用的度量单位有“幅”“寸”“呈”。此外,227号简还有“深一尺一寸”,可能是记载器皿的深度,因简文残缺,不知具体记录的是何物。这些简文都为古代的计量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卜筮祭祷简主要出自严仓楚墓和丁家嘴二号墓。其中,严仓楚墓的墓主大司马悼愲见于《战国策》《史记》等古籍,《五种》推测此墓年代在公元前307年至公元前299年之间。楚国纪年是楚文字资料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严仓楚简为楚简纪年研究增添了重要的材料。严仓卜筮祭祷简中的贞人观 ,也见于包山卜筮祭祷简,同一贞人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墓葬中,那么这些墓葬的时代相距应该不会太远,包山楚简中的七个纪年时间为公元前322年至公元前316年,也印证了整理者的结论。丁家嘴卜筮祭祷简出现了两例贞人名前面冠以“巫”字的例子,分别是2号简“巫 ”和4号简“巫苛 ”,据此推测,唐维寺M126号墓3号简的“巫公”也可能是名“公”的巫者。10号简中有“游巫嫌”,应即卜筮祭祷简中常见的“游巫”,26号简记有“巫神”,18号简、30号简记有“私巫”,这些都是研究巫的“神格”和“人格”的新资料。丁家嘴24号简有“祷保于 子之”、30号简有“或祷于私巫,致其保”,“保”也见于包山244号简“举祷巫一全豠,且树保逾之”,从包山楚简和丁家嘴楚简来看,“保”和“巫”的关系很密切,可做进一步研究。此外,楚国卜筮祭祷简中常见的文字,在丁家嘴卜筮祭祷简中有独特的写法,如13号简“ (祟)”“ (豢)”、23号简“ (特)牛”、28号简“一祷”等,这也为楚文字用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拍马山楚墓出土的三支竹简,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其一,简要叙述了逝者的生前排行、品德及病逝情况;其二,记载了丧主治丧的简要流程和随葬品种类;其三,表达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就内容来看,近于诔文“述德+写哀”的基本模式,可以说初具诔文的形态,正如序言所说“有可能是迄今所见唯一一份战国时期的诔文”。但其内容与后世诔文四言韵语的常规写作形式又不同,并且载录的陪葬品也为现存传世诔文所未见,这三支竹简有助于我们对诔文源流及发展变化的研究。

整理者的卓越贡献

材料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整理者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整理者的研究水平,也是体现材料价值的关键性因素。

首先,在释文和注释方面,《五种》的释文由多位学者合作完成,在总体上展现出非常高的精准度,在字词的解释方面也做得相当全面,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字词做了十分详细的注解,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新观点。整理者在注释之时,并不是简单地对本简文字与内容进行解释,而是将与之相关的其他材料也联系在一起,旁征博引相关的研究文章,从整体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我们注意到《五种》释文的几位作者也是《老河口安岗楚墓》竹简释文的整理者,但《五种》没有全盘照搬原注释,而是做了部分调整,把最新的研究意见纳入其中,以此来确保注释的精准度。如:一号墓4号简疑难字“ ”,《五种》增加了“一说为‘巤’字”的考释意见;14号简原注“黦鱼似当指鱼皮”,《五种》更正为“黦秋(绣)似当指黑色绣品”;16号简“朱 (组)于二耑(端)。□□ □”,原注“盖指朱色组带系在刀鞘两端”,《五种》更正为“桼(漆) (组)于。二耑(端)□□ □”,并将“桼(漆) (组)于”解释为髹黑漆的“ (组)于”;二号墓4号简“缋 ”,增加了“疑是外套或囊袋之名”的解释。这些都体现了《五种》整理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一字一句,必求其真。

其次,《五种》整理者在图像采集和处理方面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五种》出版之前,只有藤店楚简有少量常规照片披露,其他四种楚简没有公布过图像资料。项目组多次赴合作单位,对竹简进行拍照和红外扫描,同时测量、记录竹简的各种数据。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人都知道图像对研究的重要性,清晰的图像会使后续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虽然此前出版的一些书籍也力求遵循这样的原则,但《湖北出土楚简五种》在图像处理方面精益求精,更胜一筹,在现有条件下取得了最优的图像资料。有赖于技术手段的提高,《五种》公布了竹简的常规照片、红外拍摄图像和红外扫描图像,图像又分为原大图版、放大图版和缩小图版三种。原大图版和放大图版在常规照片和红外图像中择优选取,力求清晰,缩小图版采用了单支竹简不裁断的做法,这样更有利于直观地展示竹简原貌。同时整理者还提出“尽早摄取高质量的常规与红外图像”这一中肯的建议,这样可以避免因时间过长,竹简实物发生变化。《五种》中收录的部分竹简已经和当年出土时的原貌有了差距,一些文字已经漫漶不清,实属可惜。

最后要说的是,《五种》精细的工作还表现在对有刻划线和墨线的简背取样做了拍摄、对无字简的考察和利用、重视竹简形制以及竹节的作用等诸多之处。在早期的材料整理和研究中,整理者对竹简形制和无字简的介绍并不详细,学者们也常常忽略竹简的形制、契口、简背墨线、划线等要素,稍晚才开始注意这些要素的作用。《五种》在这些方面则十分重视,做了极为细致的工作,如通过无字简的契口推测严仓遣册简有两个契口,整简长度在69厘米左右;观察到安岗一号墓完整的简首、简尾约长1.5厘米的简面被削薄,形成倾斜的坡面,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五种》首次提到了竹节的作用,通过竹节推测安岗一号墓遣册2号简、5号简现存的契口都是上契口,这两支简的首端基本完好。此外,《五种》还拍摄了严仓卜筮祭祷中的反印文图像,书末还附有详细的竹简整理号与出土整理号、馆藏号对照表,使用者如果利用得好,也可以辅助相关的研究。如李美娟《丁家嘴M2卜筮祭祷简复原研究》一文在拼合残简时,除了通过断口、宽度、书写风格、字间距和文义等传统方法外,还综合利用了竹简契口、竹简上的反印文以及出土号相连表明其位置接近等方法作为残简拼合的证据。

《五种》刚一出版,就吸引了学者们的目光。不过,目前的相关研究文章还不多,五种楚简中还有大量的未识字有待解决,残简的拼合工作也需要继续深入。我们相信有《五种》“珠玉在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研究行列,研究文章、专著及硕博论文一定会层出不穷,掀起研究热潮。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



《湖北出土楚简五种》

编著: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荆州博物馆 老河口市博物馆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编:李天虹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6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