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海类博物馆以海洋历史、海洋生物、海洋文化、海洋科技等为展示核心,是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海洋文明相关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随着海洋旅游的蓬勃发展,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提升,单纯的“观海玩海”难以满足多元消费需求。涉海类博物馆与海洋旅游的融合,既能让博物馆从“静态展馆”转变为“动态文旅节点”,为海洋旅游注入文化内核,实现“文化赋能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双向价值,还能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对海洋强国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拥有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等50余家涉海类博物馆。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纵深推进,各地涉海类博物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深度挖掘和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保护好、运用好海洋文化资源,探索两者融合的可持续、创新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对于丰富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等也具有重要影响。
涉海类博物馆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涉海类博物馆与海洋旅游的融合,是指以海洋文化为纽带,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研究成果、教育功能与海洋旅游的游览、体验、消费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参观—体验—消费—传播”的完整链条。从形式上看,包括博物馆自身作为旅游景点的升级,如增设馆内的互动体验项目;也包括博物馆与周边海洋旅游资源的联动,如串联博物馆与海滨景区、渔家村落形成主题线路。从本质上看,是通过旅游场景激活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同时以其专业性提升海洋旅游的文化厚度。
涉海类博物馆与海洋旅游的融合价值:一是文化传承价值。打破博物馆传播局限,借助旅游流量让海洋文化走向大众,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在海口美兰机场设置“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宣传展示区,让落地海口的游客感知明代海丝贸易文化。二是旅游升级价值。为海洋旅游提供深度文化体验,弥补传统海洋旅游“重娱乐、轻内涵”的短板,如游客在博物馆了解海洋历史后,再体验各项海上旅游项目时,可从“盲目游玩”转变为“知情体验”。三是经济增效价值。延伸旅游消费链条,通过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体验项目等增加收入,同时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四是实现社会教育价值。构建“寓教于游”的科普平台,通过博物馆的互动展项与海洋旅游的实地观察,形成“理论+实践”的海洋知识学习闭环,增强公众海洋保护意识与文化认同。
近年来,部分涉海类博物馆已开始探索与海洋旅游的融合,形成独立景点运营、主题线路开发、特色活动联动等模式。但不少涉海类博物馆受主管模式、办馆理念、运营经费等所限,存在展陈形式僵化、文创产品同质、资源联动不足等发展瓶颈。因此,涉海类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好其文旅价值,不断创新海洋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涉海类博物馆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是创新展陈与体验形式,增强博物馆吸引力。突破传统展陈,利用声光电技术还原海洋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例如,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游客可登上郑和“同款”的明代福船,穿古装、看船体构造、听郑和下西洋故事,通过“穿越式”感受明代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繁荣。增加展馆互动参与项目,设计“可触摸、可操作”体验环节。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利用5G技术将甘泉岛实时影像传至馆内,观众可亲临南海感受历史气息;在“深蓝宝藏”展厅,观众还可以佩戴VR眼镜穿越至“南海海底”抓取“深海文物”。延长开放时间,开发夜间特色项目。如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推出的“海博星光奇妙夜探秘计划”,游客夜宿馆内听讲解员讲解海洋生物夜间行为,与鲨鱼同宿,形成“馆内+馆外”全天候体验。
二是开发多元融合产品,延伸产业链条。首先进行分众化设计主题产品。针对亲子家庭推出“海洋科普研学套餐”,包含博物馆导览讲解、海洋古今科技模拟实验、海滨生态观察等,并设计配套研学任务书和文创奖品;针对文化爱好者开发“海洋文化深度游”,如结合博物馆的沉船展览,组织“模拟水下考古”体验,让游客使用简易工具参与“水下文物发掘”,并由考古专家讲解背后的历史;推出“轻体验”文化休闲产品,如“1小时精华游+‘文物’下午茶”等,满足休闲式文化旅游需求。其次,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链。基于馆藏文物开发“故事性”文创产品,避免同质化。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运用6款深海考古珐华器明星文物元素,设计了珐华梅瓶旋转冰箱贴,游客可以在指尖轻转间体验互动趣味;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的水下考古盲盒模拟“南海I号”沉船从整体打捞到考古发掘全过程,探索水下考古领域,刷新消费者对盲盒的认知。联动周边资源形成集群,与周边景区、社区共建“海洋文化旅游圈”。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动南海之梦邮轮推出的“海上流动博物馆”,将馆藏文化资源转为旅游资源,精心打造集展览、文创、宣教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同时,还可以联合附近渔港、渔船、渔民、渔家民宿等推出“博物馆看渔家文化—渔船上听老船长讲闯海故事—渔港观现代鱼汛—民宿学做海鲜”的渔业文化多日研学游,通过博物馆提供历史知识支撑、渔港提供实景观察、渔民提供故事分享、民宿提供生活体验,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研学产品体系。
三是构建协同机制,提升运营效能。打造跨主体合作平台、组建“涉海类博物馆—旅游企业—科研机构”融合发展联盟,明确各方权利与责任;推动“馆校地”人才共育,与当地高校合作开设“海洋文化”相关的旅游专业课程,培养既了解海洋历史又懂旅游运营的双技型人才,让旅游从业者成为“博物馆之友”,参与博物馆相关工作;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在保持博物馆公益属性的前提下,部分项目可委托专业文旅公司运营;通过参与涉海类博物馆相关论坛和社会组织,加强同行业联动创新活动,并加强与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旅游协会等合作,实现共享资源、共赢成果。
四是科技赋能与品牌营销,扩大影响力。一方面提供线上虚拟展厅和多语言讲解,运用官方媒体、自媒体等,加强云游博物馆的直播录播活动开展,吸引线上观众,并为线下参观预热。例如,38家涉海类博物馆联合推出的“一馆一物说航海:中国航海类博物馆文物精品数字展”,将珍贵航海文物呈现给观众;由中国文物报社、三沙卫视等主办的《博物馆里的海洋》,通过连续大型直播带领观众走进11家涉海类博物馆,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见证我国海洋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运用博物馆智慧化项目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提升服务精准度。如根据游客来源地,针对性推广旅游线路;通过了解展区游客停留时间,优化展陈结构,结合淡旺季游客群体分析,制定不同季节的博物馆活动等。此外,还可以多渠道立体化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博物馆IP”,设计卡通形象并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其演绎的海洋故事,吸引年轻粉丝;或与电视融媒体、影视、综艺平台合作,借助媒体宣传提升知名度。
五是平衡公益属性与商业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要坚守公益底线,如基本展览免费开放,设置“公益讲解时段”“学生专场”,保障公众文化权益。二要适度进行产业开发,将消费项目集中在文化增值服务方面,如深度体验项目、文创产品等,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商业化损害博物馆公益属性。三要注重文化与生态保护,避免破坏博物馆的文物安全与周边海洋生态,确保融合发展不以牺牲文化或生态为代价。
涉海类博物馆与海洋旅游的融合,是文化资源市场化转化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核心在于以文化为纽带,通过产品创新、机制协同、科技赋能等手段,打破“博物馆自循环”与“旅游浅层次”的局限,形成“文化有传播、旅游有内涵、经济有效益”的多赢格局。但在实践中,还要注意平衡公益与商业、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同质化与过度商业化。未来,随着体验经济与文化消费的升级,两者的融合路径创新与发展将更上一层楼,涉海类博物馆将成为海洋旅游的“文化支点”,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文化动力,为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谱写文旅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