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府旧藏文物中的儒家思想元素
——以康熙青花瓷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晓达

孔府作为历代衍圣公的府邸,旧存文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青铜器、瓷器、玉石器、金银器、书画、服饰、古籍档案等20多种类别,之所以能遗存下来如此众多的文物,与孔府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是密切相关的。历代统治者多以尊孔崇儒为国策,不仅亲至曲阜礼瞻祭祀孔子,还御赐了大量祭祀礼器、帝后墨宝、文房清供、服饰等以示对孔子后裔的优待。据曲阜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统计,孔府旧藏清代青花瓷器数量有1000余件,其中,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纹饰精美而负盛名,在实用与收藏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代表性。

康熙青花呈色

康熙早期的青花发色遗留顺治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浓淡的渲染力度和用料的深浅程度相差不大,青料用色较厚,呈色偏深,蓝中带灰。而中晚期则相反,青花呈色青翠明艳、层次分明,有艳而不俗的特征,而且胎与釉结合紧密,釉色浑然一致,其翠蓝色调和多层次的渲染效果,浓淡有致,犹如水墨画一般,达到了青料与绘画技法完美结合的境界,对后世的青花瓷烧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康熙青花人物图盘(图1),盘沿边绘四组如意形开光,内绘瓜果纹,开光之间隔以锦纹为地;盘中绘教子图,画面层次分明,人物绘画气韵生动,人物脸型较丰满,衣纹线条流畅清晰。此盘均匀工整,青花发色淡雅、沉稳,釉色莹润,纹饰绘画精细。教子图在清代大量应用于瓷器纹饰中,是典型的以儒家思想为题材的装饰图案,古代画师借生活用瓷宣传儒家思想的教化功用,传播传统家训文化,实现儒家伦理思想的物化传播,在寓教于乐中进一步提高了产品销量,从而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清康熙青花八蛮进宝图大碗(图2),纹饰以“八蛮进宝图”为主题,所绘人物束身着靴,少数民族装扮,面部神情喜悦、憨态可掬、栩栩如生,手中各具奇珍异宝,依次进献宝物,呈现出当时异域各国来朝献宝的场景,人物身姿形态与周围的云、石、山形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瓷上画面。此器造型规整,胎体坚硬,釉色光亮,青花发色灰蓝,纹饰布局疏朗有致,为康熙中晚期作品。“八蛮”是古代我国疆域以南的八个少数民族的统称,“八蛮进宝”题材常用来比喻疆土辽阔、万国来朝的兴旺景象,明、清瓷器常常绘此纹样,寓意国泰民安。从纹饰的布局和绘画特点来看,“八蛮进宝”的场面氛围“一团和气”、人物神态“宁静祥和”,而“和”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精神追求,《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儒家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亲善友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自古就蕴含着提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

康熙青花造型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变化多样,饱满有力,形体各部位的比例处理严谨,直线和弧线相结合,线脚交代清楚,转折变化不繁复。早期器型沿用明末的遗风,胎体较为厚重,中后期逐渐变轻变薄,胎质细腻,除盘、碗、杯、碟等日常生活用瓷外,大型的器物较为常见,如棒槌瓶、凤尾尊、观音瓶、花觚、盖罐、钵缸、炉等器型。早期的花觚器型粗壮,口大、颈粗、胫宽,中后期器型较早期相比显得秀美,颈下与器底明显收敛,腹部也比早期圆润。

清康熙青花云龙纹豆(图3),口沿饰绹纹,腹部饰龙纹、祥云、火焰等纹饰,底部饰卷叶纹。龙纹形象还未脱离明代晚期的遗风,龙张牙舞爪,上下颚长,上颚凸起,如意形鼻,龙须向前起舞,但龙爪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此器胎体轻薄,釉面莹润,青花色泽略显灰暗;龙纹昂首缩颈,张爪怒目,龙鳞细密齐整且爪尖留白,极为劲健;胎质洁白莹润,与青花呈色交相辉映;外形轮廓曲线柔和,给人以优雅秀美的视觉感受,其青花呈色的精妙与龙纹的祥瑞完美融合。“龙”作为古代瓷器上的常用纹饰,一方面象征着权力和尊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念和秩序观念;另一方面与祥云或其他题材相结合,寓意着天下太平、吉祥如意,形成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现象。古代匠人通过具有吉祥寓意的龙纹,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期待,同时也希望将这些美好的寓意传递给身边的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有序且充满幸福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儒家思想中“仁”与“和”的体现。‌‌

清康熙青花人物图花觚(图4),以人物故事图为主题,腹部饰折枝花卉纹。该器造型端庄古朴,线条变化丰富且构图严谨,主次分明,人物神情潇洒自如,形象清秀饱满,生动传神;整体所用三段式装饰手法,青花发色浓艳,山石、树木采用水墨晕染技法,层次感极佳,颇具时代特点。清代时期的花觚被广泛用于文房摆设,与香炉等其他文房用品搭配,展现出文人雅士追求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趣味,同时还常作为祭祀礼器,为“五供”之一。《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道出了对祭祀先人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也把祭祀与孝道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祭祀不仅是对先人的怀念与敬仰,更是孝道的体现。而“孝”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基础,孔子主张通过行“孝道”从而推己爱人、孝亲敬亲,通过祭祀,可以缅怀先人,也可以传承和弘扬“孝道”精神。

康熙青花纹饰

康熙青花瓷器的纹饰对明末青花纹饰题材既有继承又有改进,同时又有新的创新,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吉祥图案等为主题的居多。早期纹饰遗留明末遗风,豪放、精细并存,中后期纹饰布局疏朗有致,笔法细腻,多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花鸟树木等题材,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绘画技法上采用了分水法,绘工精细,渲染浓淡相宜,层次分明;盛行书写整篇诗文辞赋,以书法作为辅助装饰;山水图效仿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水墨画的构图特点,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不同浓度的青料进行渲染,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色调,使得青花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效果,给人以远山近水、景物深远、幽静之中又极有诗意之感。

清康熙青花麒麟纹大盘(图5),盘面绘麒麟、芭蕉、火焰、山石、花草等纹饰。此盘形制端庄,胎体细腻,釉面莹润,青花发色青蓝,纹饰布局疏朗有致。麒麟为康熙早期勾廓露白的典型绘画技法,呈半蹲回首状,造型硕大,怒目扬鬃,张口露齿,满饰鳞纹,生动传神,基本形成了龙头、鹿身、马蹄、龙鳞的形象,通常与蕉叶、山石等纹饰组合在一起。麒麟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有祈福的寓意,《名山藏》载:“孔子将生,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圣母以绣绂系麟之角。”传说孔子的母亲在身怀孔子时,遇到麒麟口吐玉书于阙里(今山东曲阜),孔子家人感觉这是一种祥瑞,并将一彩绣系在麒麟的角上以示谢意。因此,流传下了孔子的出生有“麟吐玉书”和“麒麟送子”的说法,此器作为孔府旧藏文物之一,与《名山藏》记载遥相呼应,充分体现出麒麟作为“仁兽”与儒家文化的深度融合。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碗(图6),口沿内绘如意形开光,内绘八宝纹,开光之间隔以锦纹为地,外壁绘山水人物图。此器胎质坚细,缜密似玉,釉色硬亮,青花色泽明净,纹饰布局疏朗,采用先勾线、后罩青、加分水渲染法进行填色,通过调整青料与水的比例,将青花发色调出五种色阶,使得青花发色层次分明,纹饰更加和谐生动,为康熙青花纹饰的典型特点之一。整幅画面中山峦叠嶂、群峰竞秀,流水潺潺,人物形象生动,体现出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画中弥散着渔夫丰收之后和谐安逸的生活气息,不仅表达了人民追求安居乐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且印证了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

古代匠人深受儒家“尽善尽美”“致中和”思想影响,其艺术作品既要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要求和伦理道德,同时尊师重教、精益求精、知行合一的精神也在工匠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不仅体现在其思想境界和技艺水平上,还深深影响着文化的传承和手工业的发展。而孔府作为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所藏文物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研究儒家思想在清代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有着重要历史价值。

(作者单位:曲阜市文物保护中心)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