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采石瓜洲毙亮记》流传小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采石瓜洲毙亮记》一卷,为南宋蹇驹撰,记载了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率大军南下攻宋,抵达采石渡口时,遭遇虞允文领导的宋军顽强抵抗,移师瓜洲而发生军变,完颜亮被部将所杀的史实。这场战争被称为“采石之战”,是宋室南渡之后宋军对金国的一次重大胜利,意义重大。而该书叙述的战事详尽,为后世研究采石之战和虞允文的生平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蹇驹(1122—?),字少刘,小名桂孙,小字蟾客,潼川府盐亭人。与朱熹同登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王佐榜进士第,曾知雅州,后官至朝奉郎、权发遣雅州军州事、主管学事、沿边都巡检使等职。著有《采石瓜洲毙亮记》《襄阳守城录》等。

该书现有传世本十余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为清西畇草堂抄本(图1),西畇草堂为清陈壿的室号。陈壿(?—1847),一名樽,字仲遵(亦作仲尊),又字古衡,号苇汀,别署白堤花隐,清代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工画山水,用笔幽秀似赵千里。后居山塘祠屋,有园池花木之胜,自题门额曰“堤花隐”,颇嗜古书。收藏善本甚富。该书前有隆兴元年(1163年)七月“得轩漫叟书”(图2),谓蹇驹作为虞允文门下士,亲自参与此事,考虑当时信息传递的局限,许多地方无法全面了解战况,因此以编年体形式记录整个战事的始末。后有附录三则,包括宋高宗《绍兴辛巳亲征手诏》《进发手诏》《谕中原并诸国手诏》。

该书钤有几组钤印,以示其流传有序。第一组为“西畇草堂藏本”“陈氏家藏”“西畇草堂”“陈壿私印”“西畇居士”(图3),为陈壿所有。

第二组为“古潭州袁卧雪庐收藏”(图4),说明该书曾为清末藏书家袁芳瑛所得。袁芳瑛(1814—1859),字漱六,湖南湘潭人,是清咸丰年间崛起的著名藏书家,藏书楼名卧雪楼,又名卧雪庐。袁氏早岁能文,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由监察御史之职先后出知苏州、松江府。他生平嗜藏书,在京师时就孜孜搜求各类书籍,获得了可观的收藏。在外任期间,又搜罗了大量孙星衍、洪亮吉的藏书珍本,其藏书之精之富,让人惊叹不已。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载:“袁漱六藏书之富,恬裕、皕宋、海源三家皆不能及,为之心醉。”湖南督学朱肯夫谓:“东南文献精华,盖在此五间楼中。”李盛铎谓:“袁漱六之藏书,其盛为二百年所未有。”可见其藏书之宝贵价值。袁氏尤喜收集考据不同版本的异同,每得善本,都会亲自校雠,不断积累研究,在版本校勘方面颇有心得。

第三组为“贵筑黄氏珍藏训真书屋”(图5),为黄国瑾所藏。黄国瑾(1849—1890),字再同,号公瑕,室名“训真书屋”。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入翰林院,历官国史馆纂修、会典馆总纂,并兼任绘图总纂官。后主讲天津问津书院,造就人才颇众。喜收书,精鉴别,藏精品书籍甚多。工诗文,博览群籍,称誉一时。著有《训真书屋诗存》《训真书屋文存》《离骚草木疏纂》《训真书屋集》等。其父黄彭年(1823—1891),谱名邦贵,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先后主讲关中书院和保定莲池书院。李鸿章曾聘为续修《畿辅通志》总纂,历十年,成书300卷。光绪八年(1882年)擢升湖北安襄陨荆道。不久迁按察使;后历任陕西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湖北布政使等职。生平极重文教,学识广博,工诗文,擅花卉。著有《陶楼集》《陶楼诗文集》《陶楼文钞》《东三省边防考略》《金沙江考略》等。

第四组为“唐鸿学印”“百川”(图6),说明曾为云南大关人唐鸿学所得。唐鸿学(1879—1944),字百川,后以字行。捐班道员,曾任四川官印刷局局长。其父唐友耕曾任清四川重庆镇总兵、云南提督、四川提督。唐友耕虽然戎马一生,但到了晚年则致力于文化出版,促进文化传播,在成都经营粹英堂书肆,刻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等。百川继之,刻有《怡兰堂丛书》等,后又为其父编《唐公年谱》。唐鸿学与其胞弟唐鸿昌都是蜀中屈指可数的版本目录学家、书画鉴定家、出版家,与民国初期四川文人雅士、官员等也有广泛交往,其交游名单中不乏杨森、曾佑生(民国时期碑帖拓片收藏家)、林思进(著名古文学家,诗与赵熙齐名,并称为“林赵”)、芮善(民国四川画坛领袖)、黄宾虹、张大千、徐无闻等名士。

第五组为“王缵绪印”“徽威将军”“治园藏书”“西充王三”,第六组为“西南博物院藏书”。王缵绪(1885—1960),字治易,号厔园居士,四川西充人。幼年受业于举人,考取秀才,喜书法,好收藏图籍。早年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成为职业军人。1929年受刘湘举荐,兼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四川盐运使和四川盐运缉私局局长,驻守重庆。1938年任二十九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军旅之暇,广收名家书画金石赏玩,藏于“治园”。1950年初,王氏将大量珍贵文物悉数捐献给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文教部又移交给西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故本书得以珍藏至今。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6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