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线遗产的历史嬗变与保护创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陈义勇 曾康城

深圳二线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设立于深圳经济特区边界上的重要边防设施,作为区分深圳关内和关外的特区管理线,延续保留至今,具有重要的历史遗产价值。从1982年设立至2018年正式撤销,二线在近四十年间见证了深圳从一座边陲渔村到现代化国际都市的转型。如今,二线已不再具备边界管理功能,却依然以其独特的物质遗存和制度记忆,对深圳乃至全国产生着深远的文化影响。当前全球线性遗产保护呈现“从单一保护到价值共生”的转向,深圳二线的保护也需以“完全价值观”重构其多维度共生体系。

二线,始建于1982年,于1986年正式投入使用,全长84.6公里,由铁丝网、巡逻道、16个检查站、29个耕作口及163个岗亭构成,最初承担着边防检查和人口管控功能。2005年后,进入深圳特区不再查阅边防证;2010年特区范围扩至全市,二线的行政职能逐渐消失,部分设施荒废;2015年深圳启动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和环境提升工程,设立在“二线”上的车检通道等设施开始陆续拆除;201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二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现在二线大部分关口和铁丝网被拆除,同乐检查站、溪冲检查站等少数建筑得以保留,部分区段改造为绿道、文化节点或生态廊道,二线的物理遗存已然融入城市,并持续影响着市民的生活。

作为一种线性的历史遗产,需要以“完全价值观”的视角来理解二线的遗产价值。在时代演进中,二线的价值逐步呈现出生态、文化、教育游憩、慢行交通四重维度的价值体系。一是生态廊道价值,二线连接着羊台山、塘朗山、梧桐山、深圳水库等多个深圳市生态核心区,构建起动植物基因流动的重要通道,也因历史上长期限制开发,意外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绿色缓冲带,通山达海连城,为深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联通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在文化遗产层面,二线的岗亭、巡逻道、铁丝网、关口等物质遗迹与“两地三证”等共同构成改革开放初期制度创新的空间化表达,浓缩了城市边界治理、身份转变与社会记忆的历史脉络。三是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与游憩价值,适合开发为特区精神传播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体验场所,借助互动展陈、沉浸式场景等手段,使市民在体验中理解国家改革开放历程。四是二线作为城市演化中的交通轴线,长84.6千米宽3米连通东西的巡逻道,正在从历史的“屏障”转型为今日的“通道”,通过与轨道交通、绿道系统的整合,有效缝合城市空间断裂,成为连通区域、推动步行和骑行的复合型绿色慢行通道。在完全价值观的视角下,二线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资源与文化纽带。

现状分析

当前,深圳二线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保护和活化成果,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整体而言,二线仅在部分区域保留有物理遗存和线索,这些散落的遗存虽然依稀可辨,但因缺乏系统保护和整体认知,正面临着历史认知模糊、管理机制缺失、空间活化不足、文化传播薄弱及政策滞后等现实问题。首先,其历史价值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社会认知,不同群体对其“隔离”与“开放”的双重属性理解存在分歧,导致文化定位模糊,公众保护意识淡薄,也尚未整体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其次,由于涉及多个行政区域,二线管理权责分散,缺乏专门的法定保护机制和稳定的资金技术支持,处于“多头管理、缺位保护”的困境之中。同时,其沿线慢行通道存在多处断点,其历史空间未能有效转化为具有教育、游憩或公共文化功能的活跃场域,功能割裂现象普遍,难以与当代城市生活有机融合。再者,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文化地标,二线的文化内涵挖掘尚处浅层,缺乏系统的史料整理、展陈设施建设与传播手段更新,影响力不足。此外,相关政策支持滞后,未建立专门法规保障其整体保护,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缺失,导致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与利益的博弈之中处于弱势,文化遗产保护在现实操作层面的力量薄弱。这一系列问题反映出,亟须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二线保护利用工作的整体提升。

保护利用策略

在充分认识二线的多维价值与现实困境基础上,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综合性的保护和利用。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构建遗产保护与自然修复并行的绿色生态廊道。依托二线沿线生态格局,强化对自然资源的分级保护与建设强度管控,可借鉴梅林绿道“原生林保育-城市过渡-郊野修复”三级分区的分段保护和生态改造策略。推动历史遗存如岗楼、巡逻道等设施生态化改造,将其转化为生态监测站、鸟类栖息点等复合功能空间;同时结合城市绿道体系建设,沿线可植入多样化的本土植被,恢复和优化破损地段生态面貌,提升生物多样性,并在重要节点设置生态服务单元,引导市民低碳出行与自然休闲,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

二是强调文化活化,推动线性遗产向叙事空间与公共记忆场所转化。以巡逻道为骨架构建“时空叠印”的文化节点群,完善关口、工作口、耕作口、岗亭、瞭望塔等遗产要素的标识与说明,系统展现“制度变迁—社会转型”的历史脉络。在南头关、布吉关等节点嵌入历史场景还原系统,游客扫码即可触发虚拟历史人物(如基建工程兵、特区创业者)的闯关故事线,沉浸体验改革初期的边防治理与特区创业氛围。依托“百万移民口述史”等基础资料,打造移动式社会档案馆,通过声音地图、影像装置、NFT记忆确权等方式唤起个体记忆。引入淘金山绿道AR望远镜技术,游客扫描现状城市天际线即可叠加20世纪80年代关内外对比影像。通过空间缝合隐喻社会、制度与生态的深层联通,实现从物理边界转化为承载改革精神的公共文化媒介。

三是注重教育赋能,探索多元互动方式提升公众认知与文化认同。探索“实体场景+数字技术”协同机制,开发集教学、体验与传播于一体的文化教育产品。在巡逻道沿线布局“时间廊道+事件地标”叙事系统,并划分为不同历史主题段,通过光影、触控、角色扮演等形式讲述改革故事,增强公众参与感。在学校与社区推动本地“二线史”课程建设,鼓励开展讲座、研学与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认同感。可设立以二线为主题的城市教育基地,配套开发互动式教学工具与文创产品,推动线性遗产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活态传承。

四是完善交通体系,打造融合虚实、便捷可达的遗产慢行网络。以巡逻道为主轴贯通空间脉络,参考盐田半山绿道“山海连城”的经验,修复历史铺装、增设无障碍栈道与观景平台,通过上跨下穿等方式破解地形断裂难题,强化历史感知与交通引导。二线部分原道路系统可与现有慢行道网络衔接,同时构建“主廊道—支线网”放射状慢行系统,接驳地铁、绿道、公交枢纽,设置智能导航与文化导视标识,提升整体可达性。通过“历史打卡+沉浸叙事+数字导览”等方式,激活通道中的关键节点记忆,实现步行体验与改革史记忆的深度融合,构建可参与、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遗产共享平台。

此外,在政策方面,应尽快推动二线整体列入文保单位,出台二线专项保护规划,对全线进行系统保护与分类管理。同时,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保护过程,包括社会组织、高校、社区、居民等,拓展文化遗产管理的社会基础。

深圳二线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独特产物,既是制度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身份的文化象征,更是生态建设与社会参与的新资源。还应继续探索二线的保护和利用的实践路径,多方协作、共同参与,真正落实二线的保护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鲜活载体。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7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