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达勒特古城遗址历史和文化学术交流会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博乐市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博乐市博物馆承办。会议以“解码千年古城——达勒特古城的考古发现与丝路文明重构”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推动达勒特古城遗址的学术研究和保护利用。来自国内11家科研院所和文博机构的25位专家学者参会。
上午的主旨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站长石自社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以《城市遗产与城市考古——以商贸型城市遗址为例》为题,系统介绍了城市遗产的范畴、分类方式以及城市考古方法论。结合实地调查,他认为达勒特古城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草原荒漠地区城市建设困难,城址废弃年代及原因需要关注;二是内城城墙外侧的所谓“马面”,数量较多、相距过近,其性质值得进一步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达勒特古城考古队队长侯知军以《博乐达勒特古城遗址考古工作主要收获》为题,梳理了达勒特古城的历史文献、考古调查与过往研究等情况,重点介绍了2016年以来的考古收获。发掘揭露了内外城城墙、城门、内城浴场、房址、外城道路、城外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源自中原腹地、新疆本土以及域外的种类丰富的遗物,反映了宋元时期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过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以《近年来新疆宋元考古主要收获》为题,汇报了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研究课题中,新疆境内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奇台县唐朝墩古城、博乐市达勒特古城、额敏县也迷里古城、巴楚托库孜萨来古城、喀什市汗诺依古城等宋元时期城址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情况。在古代新疆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的考古研究课题下,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哈密白杨沟佛寺遗址、焉耆县霍拉山佛寺遗址等宋元时期宗教遗存的调查与发掘情况,以及新疆境内宋元时期墓葬的清理情况。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以《系统性视野下新疆佛寺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初探》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四次调研新疆佛寺遗址的调查收获以及新疆佛寺遗址的保存与保护利用现状。通过遗址环境记录、对比历史图纸和照片、影像记录、地理信息采集、三维数字建模等过程形成遗址全方位记录,未来将在文化景观和系列遗产两个理念的指导下,探索这批材料在新疆乃至丝绸之路语境下的价值认知与保护利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以《新疆昭苏县夏塔古城遗址再认识》为题,介绍了夏塔古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过往工作,重点汇报了2023年至2024年的考古调查与勘探情况。已探明城墙、护城壕、墩台、城内夯土台基、城外窑址区和建筑遗迹区等,出土陶瓷、玻璃、玉石、金属等多种类型遗物。本次勘探基本明确了夏塔古城的分布范围、保存现状、城内主要建筑基址、城址周边遗存等情况,推进了对城址时代、性质等方面的深度了解与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以《北宋西京宫皇城的空间格局与重要建筑》为题,介绍了北宋西京宫皇城的规模形制及从隋唐东都到北宋西京的格局演变,北宋西京宫皇城的城门、宫院格局,以及宫城五凤楼、太极殿与天兴殿、文明殿与大内西侧建筑基址等重要建筑的形制布局与演变情况。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廷海以《刘秉忠与元大都规划》为题,分享了其在探索元大都街巷布局规划逻辑时的猜想—求证过程。从规划建设来看,元大都由当时已知的甚至熟悉的、最普通的规划观念、技术与方法综合而成,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与生产力条件,自然地组合成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城址具体条件两个角度出发看达勒特古城的选址与规划。
下午的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康鹏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通过对金满城、疏勒城及北庭故城等的观察,梳理了天山北麓区域从两汉时期到唐代的城市化进程,介绍了北庭故城、唐朝墩古城、昌吉古城、玛纳斯古城、达勒特古城等天山北麓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情况,认为今后应加强城址考古发掘,揭露更多城址细节,系统梳理城址从建成到废弃的全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艾力江以《宋元绿洲城址形态——喀什汗诺依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与认识》为题,介绍了汗诺依遗址内10至13世纪的西城城圈、城门、城内建筑、砖窑、灰坑等遗迹,以及陶器、釉陶、铜器、玻璃、玉石等出土遗物情况。釉陶、青花陶、釉砂器的初现表明喀什地区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密切,灰坑与陶器的演变揭示西域绿洲不断接受草原民族定居和统治的复杂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建华以《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北宋徽宗时期西京宫城研究》为题,基于考古发现,梳理了北宋西京城于徽宗时期大规模建设后,对比隋唐时期,其宫皇城形制及建筑布局、结构的变化。他认为思想之变先于行动,唐宋城市变革真正发生的时间节点是北宋徽宗时期。此外,政和元年(1111年)洛阳城建设中《营造法式》的应用、城址断代以及都城考古学研究如何与历史文献学互补互动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刘阳以《金上京遗址考古新进展》为题,介绍了金上京遗址2013年以来的考古发掘收获。发掘出了城墙、城门、皇城内重要建筑、城外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和少量生活类器具,明确了城址的营建使用过程。金上京遗址的考古工作和综合研究,对于探索女真族汉化进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演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信以《元中都遗址考古工作新进展》为题,梳理了元中都遗址历史文献,回顾了2016年以前的考古工作历程,重点介绍了2022年以来元中都宫城东半部重要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收获,并分享了2025年度宫城西北角建筑基址的最新考古发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员付马以《唐元之间东部天山地区的城市化》为题,宏观上从历史文献角度观察东部天山地区,唐朝沿着交通路线形成军事网络与城市交通体系基础;回鹘时期诸镇戍经历文化转型,形成城市聚落,且基本沿用唐朝地名。微观上以唐朝西州与伊州两正州之间的赤亭绿洲的城市生长过程为例,说明由唐到回鹘时期城市性质的变化。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曹流从文献角度探讨了西辽采用“汉式制度”源于耶律大石深厚的汉文化修养、恢复辽朝疆域的热望以及构建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其汉制表现为继承与吸收“汉契二元”与“中原汉制”两种“汉式制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辛蔚分享了基于“中世纪阿尔泰历史语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发现并破译契丹大字—汉字双语合璧的《耶律延宁墓志》中出现的长期困扰学界的“羽厥里”部的形音义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鸣飞通过历史文献,结合欧洲使者的足迹观察到,从蒙古帝国早期到元朝中后期,西域交通道两次南移,最终形成陆海并行的交通格局。蒙古帝国早期主要是哈剌和林至阿尔泰山,经过叶密立,然后沿里海北岸向西与唐代以来传统的天山北道相连;忽必烈时统治中心南移,连接中亚、和田等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的交通线更为常见;元朝中后期,海上交通道成为更加便捷的中西交通方式。博乐市文物局原局长韩雪昆以《唐代“双河都督府”设置始末》为题,基于文献与相关研究,考察了双河都督府设置的历史背景、设立与管理体制、双河地名与地理位置,认为双河即在今博乐地域,孛罗城很可能是双河的延续。
孙华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说,本次会议具有材料新、观点新的特点。考古新发现与新认识方面,涵盖宋元前后新疆重要城址案例,城址、寺庙、道路等遗存的综合阐述或专题论述,以及可供比较分析的宋金元都城研究三类。学科交叉互鉴方面,城市史、规划史、交通史、文化交流史、文化遗产学等领域的学者审视和古代城市及相关遗存的分析视角多样、认识新颖,历史学者对宋元前后新疆城市变迁现象的阐释,是本次学术交流的亮点。孙华认为,城市遗址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在内部分期和形制研究的同时,还要以城市分期为基础,用道路系联城市周边的寺庙、石窟和村落,进而将一个自然地理单元内共时的多座城市关联起来,最后逐步将整个新疆地区古代城市的共时性布局和历时性发展关联起来,描绘出某一时期及不同时期新疆地区城市的物质文化史图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博乐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博乐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