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时期,身处敌后的广大抗日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在战争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因地制宜的新战法,使日本侵略者完全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近日,在河南博物院举办的“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通过280余件(套)展品多维度诠释全民抗战的伟大历程,其中与河南地区“地雷战”相关的包括石质雷和铁地雷等实物,以及建院以来首次展出的三件纸质印刷品文物,使观众更深入了解河南地区开展地雷战背后的故事。
《地雷的制造使用法》小册子,粗纸、油印,简易线装,长19厘米,宽11.5厘米,共32页。书中对铁雷、石雷制造及用法、功能和伪装等主要内容进行分章节的详细说明。该小册子图文并茂,易于军民共同学习。1939年,八路军山东纵队依据手榴弹原理开始研制地雷,在较短时间内制造出了10公斤的拉发式地雷。到1941年,八路军军工部共制造出万余枚各式地雷,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战场,收效甚大。同年3月起,八路军各军区开办了多期地雷培训班,并编写、下发了《地雷的制造使用法》等教材,详细介绍了地雷的制造方案,不同类型地雷的触发装置和使用方式,以及如何根据地形和敌人行动特点埋设地雷等,以帮助民兵更好地使用地雷,提高地雷的杀伤力。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聂荣臻,曾亲赴下辖的北岳军区讲授地雷战术课。很快,华北敌后抗战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雷热”。值得注意的是,《地雷的制造使用法》中介绍地雷使用及伪装的章节内容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而且针对各类使用场景和伪装法均配有专门的图示。可见,相较于专业性更强的地雷制造而言,地雷的使用更体现出全民的参与性。
《反汉奸李同秀杀敌竞赛合同》,单页纸,长方形,竖排版,油印,长19厘米,宽10.1厘米。主要内容是为反汉奸李同秀勾结日军杀害无辜民众,地处林县北部的(今河南省林州市)的任村与豹台村举办杀敌竞赛。任村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是从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至豫北沦陷区的边沿地带,成为八路军重要的秘密交通枢纽和情报汇集点。抗战时期,任村与邻近的豹台村都遭遇了日军的侵略和摧残。据记载,1942年6月,日军进犯林县北部,在豹台村、任村等村进行了残酷的扫荡,杀人放火,百姓深受其害。林县匪首李同秀投靠日军,被委任为林县日伪政权知事,他滥发“流通券”,横征暴敛,为虎作伥。1943年8月中旬,李同秀伙同日军,以“清乡”为名,清查林县户口,将城关和其他掳来的69人赶到城内的防空洞,血腥屠杀,洞内尸体累累,被后人称为“白骨洞”。汉奸李同秀一伙的种种恶行激起极大民愤,林北抗日民主政府开展了除奸杀敌竞赛活动,并为此专门印制了竞赛合同。
《反汉奸李同秀杀敌竞赛合同》中,在原有的印制条款如“完不成任务,愿输枪支、猪和羊”等文字之前,还保存着部分手书文字:“任村的挑战条件:1.打死敌人两个;2.响地雷两个;如完不成任务愿输枪一支。豹台村应战条件:1.打死敌人两个;2.响地雷两个;如完不成愿输缺把枪二支。”挑战村钤印“贾府堂章”两处,应战村钤印“傅月祯章”两处。抗日军民把杀敌与响地雷一并写入竞赛合同条款并加盖印信,足见地雷在当时的重要性。这也反映出根据地民众被很好地组织起来共同保家卫国,他们有觉悟、有办法、有信心,形成了“人人参与抗日,村村支持斗争”的抗战局面,为持久抗战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林北区武委会关于各村送地雷的通知》,单页纸,油印,竖排版,长18厘米,宽19厘米。内容为“杨耳庄村武委会主任:按县武命令,为了迎接大反攻,开展边沿区爆炸运动,消灭敌匪,保护群众翻身利益,兹决定,各村的铁地雷务于阴历本月初十日送来区署为要。此致敬礼。区武委会主任秦宗礼。九月初九日。”
1944年5月,美国记者哈里斯·福尔曼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走访了延安和华北地区,撰写出纪实作品《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书中翔实记述了华北根据地“村村会造雷、户户有地雷”的场景。在条件极其有限的抗日根据地,地雷的制造量大、使用广泛、杀敌效果好,因此成为大反攻时的利器。1945年8月10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延安总部发布了战略大反攻的第一号命令: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人民抗日军队“向其附近各城镇交通要道之敌人军队及其指挥机关送出通牒”,“如遇敌伪武装部队拒绝投降缴械即应予以坚决消灭”。林县作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在大反攻中开展了边沿区爆炸运动。
杨耳庄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1938年,八路军129师进驻杨耳庄,陈赓曾率部在此驻扎;1940年,中共豫北地委建立,后迁入杨耳庄,地委在此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工作;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等十余人在杨耳庄召开了重要会议。1945年抗战大反攻之际,林北根据地紧急发出了《林县区武委会关于各村送地雷的通知》,通知上有三处值得注意,一是除“杨耳庄”三字为手书,其他文字全为油印;二是除铁地雷外,不涉及其他武器;三是通知下发时间与送地雷时间仅差一天。由此推测,林北下辖各村应存有相当数量铁地雷,将在大反攻中派上大用途。
被抗日军民诙谐地称为“铁西瓜”的地雷,是人民战争伟大创举的重要见证。通过对展览中地雷相关文物的研究展示,生动阐释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和抗战必胜的深刻道理。
(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