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文物的保护手段与管理体系也在逐渐发展变化,在以维持藏品安全性保障的基础性工作前提下,藏品的活化利用受到高度重视。3月1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开始施行,以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体系中的重要职责,并通过大幅修改完善的条款对其功能发挥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发挥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使全体人民共享文物事业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
新法总则中,在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的前提下,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写入其中。22个字精炼具体,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可以看到新法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细则上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文物有效利用的价值指引方面,第四条明确了“文物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其次,在文物价值挖掘阐释的工作方向上,第十五条对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六大作用进行了明确表述;第三,第十八条“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明确了文物有效利用的前提、原则和实现方式。此外,在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等章节,也有针对性地增加了需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的规定,如第三十七条、第五十五条,强调文物讲解说明在文物有效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面向公众加强文物阐释挖掘的教育策略
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多处变化凸显了文物资源服务于社会的公共性。围绕文物构建保护与利用并重的长效机制,并将公众参与纳入文物保护体系,有助于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共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对于博物馆而言,优化展览展示手段、提供有吸引力的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拉近参观者与文物之间的距离。近年来,国内博物馆捕捉文化热点、聚焦观众需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因一个展赴一座城”的文化旅游新现象,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文旅热潮。与此同时,对标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在提升文物价值阐释的具体要求下,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还存在上升空间,以教育策略进行梳理可大致做出以下几点归纳。
第一,丰富教育体验,构建藏品信息的多样化表达。在博物馆的空间叙事中,真实的文明物证为观者展现了鲜活的历史记忆。伴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丰富,博物馆的叙事方式不再局限于场景搭建与藏品陈列,如何讲好文物故事,结合展览内容开展有深度、有趣味的主题教育体验,成为博物馆开发多感官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特定展览空间开展丰富的教育体验活动,如串联文物线索,打造互动解谜游戏、开发与藏品相关的文化衍生品,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文物的兴趣、认知和鉴赏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沉浸式体验模块的创新设计,为博物馆藏品构建起新的文化价值传播体系。这种互动方式既突破了传统展板阅读和语音讲解的单一模式,又能引导观众根据个人意愿参与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活动,有效推动藏品深层内涵向教育成果的转化。近年来,天津博物馆“城市寻访活动”在长期打磨中成熟精进,为了使馆内展示文物收藏、地域历史的基本陈列不断焕发新活力,社教人员制定出近二十条主题研学线路。将展厅中的历史场景、精品陈列作为线路起点,设置城市寻访动态线路:以洋务运动为背景的天津近代民族工业线路、以租界建筑为线索的城市风貌线路、展现“津派文化”的非遗民俗线路……融汇于展览中密集的知识网络在城市中放大为一条条有史可考的文化街区,在研学实践中内化为博物馆文物与城市遗存之间具有密切关联的故事体系,为参与者打造出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城市文化指南”。
第二,分层分众,定位文化产品精准化需求。分众化教育是博物馆基于受众差异性需求构建的精准化教育体系,在教育公平、终身学习等理论支撑下,针对目标人群施教符合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深化藏品价值阐释的过程中,博物馆将与文物相关的学习课程整合到社教体系中,按照不同受众群体的认知特点分解为多层级、分众化教学单元,根据需求定位向对方提供不同深度的文物教育资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知识的传播效能。基于明确的目标引导,天津博物馆运用分众化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博物馆课程体系。以“板凳上的博物馆”为代表的馆校合作类课程,将学生的授课空间放置在展厅中,把历史、文物信息与学科知识进行衔接,在落实对应学段的美育、德育目标的同时,使青少年在博物馆借助展览内容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具象化的学习内容、符合年龄特点的讲述方式更易于提升学生在博物馆学习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无论是搬到博物馆中的青少年学习课堂,还是面向“银发族”开展愉悦身心的文博知识普及,其宗旨皆是通过分层供给实现文化资源在目标人群中的有效转化,让以文物为载体的“中国故事”切实为社会提供精神富足的养料。
第三,科技助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方式上的创新转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博物馆积极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对于扩大博物馆教育的辐射范围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在技术支持下,无论文物数字化还是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都促进了展览内容、形式的活化,有效挖掘了馆藏文物的多元价值;其次,电子设备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入互动科技“讲”文物故事更符合公众获取信息的新思维、新习惯。附加了智能属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使文化传承方式也在悄然变化,科技手段以高传播速度、高效能转化将更多人纳入博物馆知识传播体系之中,使每一位网络用户都有可能成为文物保护在科技领域取得进步的受益者,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全民共享。2023年,天津博物馆举办“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首次尝试以数字化形式展示被誉为宋代“巨碑式”山水写实高峰的《雪景寒林图》等古代书画精品。根据宋元书画艺术的呈现视角,特别设置“一画一世界”沉浸艺术展空间,通过分层渲染、三面投影的方式,观众在虚拟场景中与山峦、雪景、屋舍“擦肩而过”,真切感受画家笔下梦幻般的艺术世界。
公众视野下促进文物价值阐释的社会意义
文物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实物见证,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博物馆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做好多维度阐释、坚持以保护为前提进行活化利用,让公众在博物馆中享受丰硕文化成果,这一举措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随着我国博物馆体系不断健全与完善,观众参与博物馆互动、获取学习体验的方式更加多元。持续深入挖掘阐释馆藏文物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在博物馆中得以不断延续,让更多人因了解而热爱、因热爱而保护,切实拉近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相信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将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中愈发枝繁叶茂。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以阐释文物价值为目标,向公众提供有新意、有深度的博物馆体验,不仅能够为博物馆赢得良好的行业口碑,还增强了其所在地域的文旅价值,建立起公众参与下的文物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新修订文物保护法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稳定的法治保障。在博物馆对新法的积极践行下,广泛推动社会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思路,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作者单位: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