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苍帖逸:湖北省博物馆藏杨守敬金石碑帖展侧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汤文韵 汪涛

今年6月,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碑苍帖逸——馆藏杨守敬金石碑帖展”。此次展览以晚清民初学者杨守敬(1839—1915)的金石碑帖学术文献为核心,系统呈现其在金石考据、碑帖理论、书法实践及跨文化交流中的卓越贡献,旨在通过实物展陈与学术阐释,推动金石文化研究的深化与传统学术精神的当代传承。

研究背景:杨守敬的金石学成就

杨守敬作为清代学术史中“通博型学者”的典型代表,其学术版图覆盖舆地、金石、版本、目录、书法等多领域。《清史稿》评其“学通博,精舆地,用于《水经》尤勤;通训诂,考证金石”,罗振玉更将其地理学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并称为清代“三绝学”。在书法领域,他力主“碑帖互参”,反对时人“尊碑抑帖”的片面倾向;在日本任驻日使馆随员期间(1880—1884),携13000余件碑拓东渡,与岩谷修、日下部鸣鹤等书家深度交流,推动日本近代书道从帖学向碑学转型,被日本书坛尊为“近代书道之祖”。

尽管学界对杨守敬的舆地学成就已有充分研究,但其在金石碑帖领域的系统贡献,包括理论建构、摹刻实践、藏品体系及跨文化影响等,长期以来未获得足够的关注。本次展览通过70余件珍稀藏品(含碑帖手稿、古代碑刻拓片、刻帖作品及铜器拓片),构建和展示其金石学术脉络,同时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实证支撑。

展陈框架:杨守敬金石学术脉络的构建

展览以杨守敬金石学术体系为脉络,分四个单元展开,兼顾理论建构、实践成果、交流影响与学术延伸,形成完整的学术叙事链。

金石证史——杨守敬的金石理论与摹刻 杨守敬在金石学领域的理论贡献极高,以系统性建构与突破性创建重塑了清代金石学的学术范式。该单元聚焦杨守敬金石理论的核心文献,集中展示了《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三部重要手稿,系统呈现其碑帖理论的建构脉络与学术突破。《激素飞清阁评碑记》(1867年)为行书手稿,共1册58页,是杨守敬早期金石理论的奠基之作。书中系统考据并评述周秦至唐的碑刻及拓本,提出“碑刻的历史考证与书法艺术价值并重”的核心观点,明确反对时人“尊碑抑帖”的极端倾向,首次奠定其“碑帖并举”的理论基础。《评帖记》(约1868年)为楷书手稿,共2册53页,以16卷篇幅评论魏至唐96种法帖。书中通过版本优劣比较与前人研究成果总结,突破传统帖学的零散评述模式,首次构建起科学的中国书法史研究框架,将帖学研究从艺术鉴赏推向学术体系化。《学书迩言》则是杨守敬晚年(约1911年)的重要书论集成,内容分为绪论、评碑、评帖、评书四部分。该书延续“碑帖并举”理念,进一步主张碑帖融通,提出将汉魏碑刻的雄健古拙与晋唐法帖的灵动雅致相结合,彻底打破书派门户之见;在清代书家梁同书“学书三要”(天分、多见、多写)的基础上,新增“品高、学富”二要,将书学理论从技法层面提升至学养与人格的综合维度。随着展线延伸,陈列了杨守敬多部书论著作及摹刻拓本。其中《邻苏园法帖》复刻件尤为瞩目,其“双钩摹刻”技艺精准还原原帖线条与墨韵,以“还原苏体神韵”的精湛技艺,直观地展现了杨守敬“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学术特质,成为碑帖理论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的实物注脚,成为后世重要的学书范本。

碑碣诠艺——杨守敬的贞石稽古与收藏 该单元精选杨守敬收藏的30余件古代碑刻拓片,时间跨度从东汉至清代,涵盖隶书、楷书等核心书体演变。东汉《乙瑛碑》《张迁碑》《西狭颂》等拓片,呈现汉隶“蚕头燕尾”的成熟形态;北魏《张猛龙碑》拓本尤为关键,其方笔凌厉、结体欹侧的特征,上承汉隶古意,下启唐楷规范,被杨守敬在《评碑记》中誉为“整炼方折,碑阴则流宕奇特”,是楷书演变的重要里程碑。这些拓片不仅是书法艺术的范本,更因其记录的历史事件(如《西狭颂》记东汉修栈道工程)成为“以碑证史”的实证材料。

集帖辨流——杨守敬的刻帖研究与交游 杨守敬提倡“碑帖并重”思想,他在集帖领域的收藏和摹刻也对后世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单元展示了其收藏的数部刻帖作品,包括《争座位帖》《淳化阁帖》等。此外,展陈的杨守敬与日本书家岩谷修、日下部鸣鹤的往来书信记录等,印证其在日本书道转型中的关键作用:13000余件碑拓的东传,不仅掀起“学碑热潮”,更推动日本书道从“重帖轻碑”向“碑帖兼融”的范式转变。

吉金传形——杨守敬的铜器拓片与考释 杨守敬的金石收藏不仅限于碑帖,其青铜器铭文拓片与考释手稿亦具重要学术价值。在该单元陈列的战国董武钟拓片(附许梿题跋)即为典型。该钟自宋代著录以来被学界质疑为伪器,然杨守敬通过拓片考释与实物比对,提出“形制、铭文与时代特征契合”的新证,为其正名。此类铜器拓片不仅补充了杨守敬“实证考据”的学术全貌,更凸显其“金石为证、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

形式设计:展陈文化氛围的营造

针对金石主题的学术性特征,展览在形式设计上以“当代视觉语言转译传统学术”为目标,通过三重策略实现学术内容的具象化呈现。

展览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 以白蓝为主色调,白色模拟碑面质朴,蓝色隐喻墨迹清透,搭配现代简约风格,弱化传统学术展的严肃感;局部穿插金色元素(展柜边框、导览标识),暗合“金石”主题,形成“素净—跳脱”的视觉节奏。展标设计提取碑帖抽象元素(碑刻肌理、书法笔锋)简化为几何符号,既保留传统基因,又契合当代审美,成为连接学术与大众的视觉锚点。

《评碑记》装置的叙事重构 为突破“重作品、轻人物”的传统展陈局限,装置通过动态书体模型呈现《评碑记》的学术亮点,以悬浮金属笔锋装置可视化杨氏评论与传统考据的对话(碰撞象征冲突,交织隐喻融合),用可旋转书法结构模型动态演绎其调和南北书派的创新逻辑,实现“学术史”与“人物史”的双向互证。

辅助动画多媒体的生动诠释 动画《鄂学灵光——杨守敬》以生平故事线,讲述杨氏的生平历程,至动画尾声,剪影转身渐变为杨氏晚年照片和其生平评价。结合《杨守敬年表》的动态演绎,动画穿插其生平,如收藏、教学等细节,使其“融合南北、创新考据”的学术特质,通过人物故事表现增强学术内容的感染力。通过“装置—动画”的逻辑递进,展览实现从“展作品”到“展人物”“展故事”的升级,既保留金石学术厚度,又以具象化设计让观众“看得见历史温度,读得懂文化脉络”。

“碑间留痕·帖里寄情”互动贴纸墙 在展览入口处附近,以“观众与历史对话”为核心,打造轻量化参与场景。背景模拟碑刻肌理,叠加杨守敬书法线条,呼应主题。装置以趣味互动串联观展前后,观众可将深蓝色圆点贴纸贴到宣传墙上,从“看客”变“参与者”,为碑帖展注入鲜活记忆。

展览意义:馆藏资源的多维价值释放

展览展出杨守敬家族捐赠的70余件金石碑帖拓本与考释手迹,不仅是研究古代金石文献、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更通过展陈实践完成了从“库房文物”到“文化桥梁”的转化。它们既是连接古今的学术实证,也是传统精神的当代注脚,更是公众触摸文化的鲜活载体。

从学术价值看,70余件珍稀碑帖、拓本及考释手迹的集中亮相,为金石学、书法史、清代学术史等领域提供了一手实物支撑,尤其为杨守敬学术思想的深度挖掘(如“碑帖互参”理论的建构脉络)与跨学科研究打开了新的研究窗口,填补了学界对其金石贡献长期关注不足的空白。

从文化传承看,展览通过展陈杨守敬“碑帖互参”的学术理念与“实证考据”的治学精神,不仅延续了金石文化的学术脉络,更以当代展陈手段激活传统学术资源,将“故纸堆”中的理论转化为可看、可感的文化体验,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实践范例。

从艺术启示看,杨守敬对碑帖艺术价值的并重、对南北书派的调和,为当代书法及艺术创作提供了“传统与创新融合”的思路;其“双钩摹刻”技艺对原帖线条的精准还原,更可为数字时代的艺术复制与再生提供技术参照,让古老技艺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从公众教育看,展览以“学术可视化”为策略,将金石碑帖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观展体验。无论是《评碑记》手稿旁的动态书体模型,还是入口处的互动贴纸墙,都让观众在参与中理解传统学术的温度。这种“从文献到生活”的转化,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更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公众对传统学术的认知深度与文化认同。

结语

从一方碑刻到一卷拓本,从理论手稿到跨文化交流,展览以70余件杨氏金石文献为媒介,集中呈现杨守敬在金石考据、碑帖理论及书道交流中的学术脉络,将“学术如何传承”“传统如何新生”的命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实践。当观众驻足《评碑记》手稿前凝视墨迹,或细观《张猛龙碑》拓本的凌厉笔锋时,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一位学者的文化坚守——这种跨越时空的“实证求是”精神,正是传统学术在当代最鲜活的注脚。

未来,湖北省博物馆将持续推出杨守敬及湖北学人专题展览,让学术遗产从库房走向大众,在更广阔的时空中焕发新生。

(作者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