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白山黑水间无数先烈以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值此纪念之际,笔者怀着崇敬之心,踏访了辽宁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内蒙古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等场馆,兼及内蒙古满洲里苏联红军烈士公园和黑龙江昂昂溪区苏军烈士陵园。
抗战岁月的历史回望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白山黑水的抗战群像
位于辽宁本溪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是国内系统展示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历史的重要场馆。步入展厅,一股肃穆之气扑面而来。馆内以东北抗联为主题,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陈和艺术雕塑,生动再现了抗联将士在极端环境下与日军周旋的壮烈事迹。展厅一角的场景复原尤为震撼:在模拟的抗联密营中,木板床、破旧棉被、简陋的篝火堆,真实还原了抗联战士在零下数十度的严寒中坚持战斗的生活环境。展柜中,抗联战士的粗布军帽、草鞋、手闷子与侵华日军的毛皮帽、精制军靴、水壶、枪械同柜对比,材质与工艺的巨大差异令人触动。这种直观的展陈设计,不仅凸显了抗联战士们在物资匮乏下的顽强斗志,也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抗战条件的艰苦。
馆内的“八女投江”雕塑群是另一亮点。八位抗联女战士或持枪或昂首,目光坚毅,姿态生动,仿佛在向观众诉说1938年那场悲壮的历史。巨幅抗联群像壁画则以恢宏的气势,展现了杨靖宇、赵尚志等英雄的英姿,背景中白雪皑皑的林海与抗联战士的坚定身影交相辉映,令人泪目。据馆内资料介绍,东北抗联在14年抗战中,面对侵华日军围剿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坚持游击战,牵制了数十万日军,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国际视野下的反法西斯记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内的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以侵华日军的军事要塞为依托,是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东北人民倾力反抗斗争的历史见证。博物馆通过遗址保护与展陈设计,还原了这一历史。纪念园内有一座高耸的苏、蒙军与东北抗日联军并肩作战的形象的雕塑,象征着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性与正义性。这座雕塑不仅是对历史的艺术再现,也彰显了苏、蒙军与东北抗日联军的深厚友谊。
步入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昏暗的灯光与逼真的场景复原让人仿佛穿越,看见那段屈辱悲壮的岁月。地下工事中,侵华日军的电报设备、武器残骸与被俘劳工的劳动工具并列展陈,诉说着侵略与反抗的激烈交锋。一处展厅还原了劳工挖掘工事的场景,狭窄的隧道、破损的镐头与劳工的蜡像,真实再现了侵华日军奴役劳工的残酷场景。馆内还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讲述当地人民如何冒死为抗联传递情报、提供物资。展陈与叙述,揭示日本侵略者暴行的同时,展现了东北人民的不屈抗争。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民族博物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历史见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达斡尔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组织起达斡尔抗日支队,参与共产国际情报网络建设。他们深入敌后,收集日军情报,抬担架,做掩护,提供粮食与后勤支援,与东北抗联并肩作战。达斡尔民族博物馆内展示了一双由达斡尔族妇女手工缝制的布鞋,鞋底针脚细密,曾为东北抗联战士送去温暖。这双布鞋不仅是物资支援的象征,更是达斡尔族人民与抗联战士心手相连的见证。
展厅通过文物、文字说明和多媒体展示,细致还原了达斡尔抗日支队的斗争场景。一张手绘的日军布防图,记录了情报员冒死传递的情报细节;一段多媒体视频,再现了抗联战士与达斡尔族人民在密林中接头的场景。据馆内资料统计,达斡尔族人民在抗战期间提供了数千吨粮食与物资,为抗联战士的生存与作战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事迹不仅是达斡尔族的抗战记忆,更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勇于抗击外敌的缩影。
场馆发挥的独特教育作用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通过装备对比与场景复原,展现了抗联将士的艰苦斗争与不屈精神;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依托纪念园的国际视野,凸显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全球意义;达斡尔民族博物馆以达斡尔族的抗战事迹,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满洲里苏联红军烈士公园和昂昂溪区苏军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与雕塑,展现了中苏两国并肩作战的友谊,彰显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合作精神。
这些场馆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通过实物、场景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展示,让历史“活”起来,使参观者能够沉浸式地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壮烈与顽强抗敌的精神。多元视角的叙事,不仅深化了观众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不足与建议
受限于资金和技术支持方面的不足,部分场馆的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VR、AR等技术的应用较少,互动性不强。例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多媒体展示主要以简单的视频播放为主;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项较少,缺乏沉浸式体验。笔者建议,可减少“前数字化”“半数字化”等体验感并不好的项目,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观众能看到、能参与的互动项目中,如达斡尔民族博物馆举办的曲棍球方面的社教活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突出了自身特色。
大部分场馆的预约与登记制度较为刻板,尽管客流量稀少,却未能灵活开放;部分场馆空荡荡却需繁琐关注公众号进行注册预约才能入馆,影响参观体验。建议可根据客流量动态调整入馆政策,简化预约流程,推行“线上预约+线下入馆”等更加灵活的入馆方式。
东北地区的这些场馆是抗战历史的缩影,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踏访这些场馆,笔者深刻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所蕴含的不屈精神与民族力量。它们通过鲜活的史料、艺术化的表达与地域特色的叙事,激励当代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贡献智慧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