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文化的实物载体,是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凝聚的智慧结晶。作为传播地方文化的“金色名片”和“形象大使”,文物交流展览是高等级、深内涵、有魅力的人文交流形式。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十次为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寿县积淀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物资源。作为一级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现有一级文物230件(套),三级以上文物2200余件(套),馆藏珍贵文物数量位居国内县级博物馆前列。近年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立足寿县历史文化,深挖馆藏文物资源,积极开展文物交流工作,一批精品文物跨越地理界限在全国频繁“出差”,打开了一扇文物交流的新窗口,为寿县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文物交流为契机,擦亮古城金字招牌
近年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贯彻执行让馆藏文物“活”起来的工作理念,坚持文物交流“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实现馆藏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2023年至今,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相继与安徽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良渚博物院、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开展交流展览12个,其中文物输出展10个,文物引进展2个,交流文物总计200余件(套),文物种类涵盖青铜器、玉器、陶瓷器、书画、金属货币等,累计吸引近120万人次参观。馆藏文物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山西、河南等文物大省轮番亮相,使得更多外地游客认识寿县、了解寿县、来到寿县,叫响、擦亮了这座千年古城的金字招牌。
以文物交流为桥梁,拓展地域合作深度
文物是城市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历史的实物见证,其背后也蕴藏着不同地域在历史上的交流与共鸣。春申君作为上海与安徽淮南城市发展最早的奠基人,为两地人民缔造了血脉相连的亲情纽带。2020年,上海闵行区与安徽淮南市签署了友好市区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地开展了多领域、深层次的紧密合作。今年6月,从上海虹桥站首发的“淮南·春申号”旅游列车正式首发,进一步拉近了两地距离。同月,“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上海闵行区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寿县历年出土珍贵文物为核心,汇集了安徽博物院、淮南市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三家文博机构的129件(套)精品文物。“鄂君启金节”“战国郢爰金钣”“春秋附盖三足羊形铜尊”“战国嵌绿松石越王‘者旨于赐’铜剑”等珍贵文物的展出,让申城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800年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展览开展一周参观人数即突破3.2万人次。
以文物交流为抓手,助推文旅市场发展
近年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常态化开展文物交流活动,以“春秋附盖三足羊形铜尊”“战国嵌绿松石越王‘者旨于赐’”“长宜子孙双龙璜形玉佩”“战国郢爰金钣”等文物为代表的“楚博文物使团”频繁“出差”,火爆出圈。同时,博物馆紧跟网络热度、抢抓市场机遇,围绕出圈文物开发系列文创产品,陆续打造“楚金币”“楚精灵”系列文创IP。“楚金币”系列IP产品单月销量超1000件,销售收入10万元。交流文物的火爆出圈为寿县文旅市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少外地游客循着文物展览的线索慕名而来,有力地拉动寿县文旅消费。据统计,2024年寿县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56.3%;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33.7%。2025年春节期间,寿县各类文旅视频、图文信息全网曝光率超1.4亿次,每天进入古城游客超10万人次,过夜游客达3.2万余人,重点景区接待游客186万人次,综合收入11.36亿元,古城文旅热度创历史新高。2024年12月,寿县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以文物交流为纽带,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近年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以文物交流为纽带,先后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博物馆交流学习30余次,有效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与中国传媒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馆校共建,实现馆藏文物资源与高校科研力量的双向奔赴;常态化开展“文博大讲堂”活动,在举办展览期间,邀请省内外文博专家现场授课,让观众在参观的同时,获取更多文物知识;定期聘请“红领巾讲解员”对馆藏珍贵文物进行义务讲解,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未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将立足自身丰富的文物资源,积极策划、引进与楚文化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吴越文化)交流展,同时将致力于打破博物馆简单的文物互借模式,着力讲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积极推动与其他地区在文旅发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让文物资源成为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